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孙光辉

    小学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初级阶段,有责任承担起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让学生继承并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各民族语言传承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领路人,如果自身文化素养不过关,那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便无从谈起。教师应认识到自身教学方式、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选编的课文体现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等人文内涵。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当我们走进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如在教授小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要把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

    二、立足课堂,营造傳统文化氛围,感受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中华传统文化。

    1.以教材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物化的客观形式,又具有主体形式的存在和延续,例如:诗、词、国画、书法、对联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例如:在执教《乞巧》和综合实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时,教师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应该认真分析探究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各地乞巧节中的风情习俗,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

    2.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的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的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一年级《三字经》教学生们博览群书,二年级《弟子规》教学生们做人规范。三年级是万包罗象的《千字文》,四年级《千家诗》感受诗歌之美,五、六年级从《论语》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每周一节晨诵课来诵读,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三、社会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只靠课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向课外,从生活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体会传统文化的另一有效方法就是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我国的传统节日正是历史发展的结晶,以传统节日为突破点,开展道德提升教育。通过“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体验节日习俗,领悟文化内涵,让学生认知传统节日;突出家国情怀,增强文化韵味,让学生认同传统节日;创新节日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让学生喜爱传统节日;营造良好氛围,唤醒仪式感,让学生过好传统节日。让学生透过美的节日习俗,了解传统节日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普及的当下,传统文化已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语文是承接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将传统文化充分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让学生能真正站在“五千年文化历史巨人”的肩上开拓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