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这二十年

    

    

    

    〔编者按〕本期“创刊20年”的分享嘉宾是李铭老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与他相伴整整20年了。入职之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是他的“唯一之选”: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困惑,找杂志;研究课题缺材料,找杂志。如今,阅读杂志已经成为他的“专业动作”,他也从一名心理兼职教师成长为心理教研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杂志也成为他所在的课题组推荐给团队成员学习的必备参考资料。他的成长经验是:系统的专业学习是一名教师保持持久的教学生命力、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成长;创刊20周年

    接到杂志社于洪副主编的约稿,我真是意外惊喜。惊喜之一是因为被认同与信任,惊喜之二是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龄居然与我的教龄相同。回想起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默默陪伴了我整个教学生涯:从起步到不断成长,从阅读杂志上的文章到主动投稿,从兼职心理教师到专职心理教师再到心理教研员。同样,我也默默见证了杂志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封面从蓝色到红色再到白色,出版周期从月刊到半月刊再到旬刊,载体从纸质刊物到网站再到公众号,投稿方式也从邮局投递到电子邮箱投稿再到线上投稿。

    转眼就是2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有幸回顾和杂志的这二十年,我深有感触。

    一、一个人的影响——订杂志

    入职之初,学习是头等大事。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作为一名兼职心理教师,我只能从书本上去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却很少能从兄弟学校与相关媒介获得一线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模板。我常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无助地徘徊,就如井底之蛙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一样。

    机会说来就来。在杭州的一次心理教师培训会上,一位专家的讲座让我眼前一亮,我似乎找到了那条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之路。讲座的主题与内容,现在我基本上都忘了,只记得她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信息:有这样一份杂志,与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里面的栏目、内容都非常落地、实用,可学习、可模仿、可借鉴。于是我回来就立即订了杂志,而这一动作与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二、一句话的影响——读杂志

    在本校一次青年教师交流活动中,一位数学名优教师作经验介绍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经常会去看学科杂志上的例题,因为不管怎样,发表出来的,肯定是作者经过思考与实践,编辑经过认真审核的经典例题,总是有参考价值的。”此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到杂志中去吸收自己专业成长所需要的知识养分。心理健康教育类的专业杂志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当时是唯一之选。

    为了促进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相关部门每年会有许多专业培训,但这些培训并不能完全迎合心理教师的现实需求。培训内容纸上谈兵,停留在理论学习层次,与实际案例或学情结合度欠佳;培训思路单一线性,缺乏实践操作性与现实针对性。事实上,作为初出茅庐的心理教师,我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我该如何上好心理辅导课”,二是“我该如何帮助个案解决其面临的问题”。而现有培训基本上指向如何当好心理教师,如何开展学校心育工作等大方向,在提高心理教师专业素养、解决现实困惑方面还有许多缺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杂志中的“活动设计”与“辅导个案”两个栏目,呈现了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鲜活的咨询案例与辅导技术,正是新手心理教师急需的学习资料,可以直接拷贝、亲身尝试。于是,每逢当期的杂志到手,我必认真阅读这两个栏目,这成了我的又一个习惯。这个习惯以细水长流的方式提升了我的实践经验与专业自信。

    三、一项课题经历——找素材,投稿子

    2011年,我开始做一个市级规划课题“高中生‘亲源性心理问题透析及干预策略研究”。根据课题内容与设计,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有大量典型案例的支撑,但是现实中无法找到满足研究要求的案例数量与类型。此时,我又想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把近五年的所有杂志找出来,然后又把杂志中所有与本课题有关的案例摘录下来,结合亲身经历的各种实例,积累起了丰富的研究素材,然后展开分类、比较、统计、分析,形成了以经典案例为主体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一份好的杂志,可以征订,可以翻看,也可以查阅。此课题最后获得了一等奖,乘此机会,我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及有关作者一并表示感谢。

    研究一个课题,要花费不少精力和心思,结题之后,也总会给探究者留下点什么。但是,除了获奖,还能留下什么呢?如果能让课题成果可视化,撰写成文供他人借鉴,岂不更好?于是,我把研究报告再次提炼整理,撰写了多篇有关亲源性心理问题的系列文章,例如《例谈负效家教模式下中学生亲源性心理问题的形成》《从“中学生家长心理亚健康”例谈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例谈失衡的家庭结构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先后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发表。撰写成文的过程,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再思考,也是对自我成长的小促进,一举两得。

    四、一点成长经验——组团队,搭路径

    伴随着杂志的不断优化、升级,我们每位心理教师也在不断成长、成熟。2014年,我从专职心理教师成长为心理教研员,开始思考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为了解一线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我对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与专业发展困境进行了一次普查,结果见图1、图2。

    如图1所示,心理教师专业能力的总体情况较好,但各项专业能力之间差异较大。其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能力最好,科研能力次之,个别辅导能力列第三位,危机干预能力列最后。而危机干预技术的掌握实则基于个别辅导能力的提升与运用。由此可见,提高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关键在于切实提升个别辅导能力。

    如图2所示,心理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排名靠前的分别为专业技能掌握不足、学科边缘化、缺乏实践机会和缺乏教研团队支持。可见,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薄弱,专业人员缺乏;(2)心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能欠缺;(3)心理教师支持系统单薄,同伴团体缺位。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个人成长经验,我对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一点个人思考。

    (1)必须组建一个团队,形成跨校际教研学习小组,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团队训练,走出单兵作战孤立无援的困境,攀上互助学习、抱团成长的平台。

    (2)必须结合学生发展现状与学校心育困境,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技能。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日趋严峻,预防性疏导离不开心理教师的个案辅导技能;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迫在眉睫,发展性辅导离不开心理教师的团辅能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举步维艰,其有效开展离不开心理教师良好的综合素养。

    (3)必须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探索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同伴精微训練”是相对可操作的成长模式,主要包含组建精微小组、编排训练内容、探索运作流程和开拓教研活动四步。这是我最近正在探索的新课题,其中关键的几个训练内容模块,其实都可以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栏目中找到原型,比如一线快递、辅导个案、课程思考等,而杂志也成为我们课题组推荐给团队成员学习的必备参考资料。

    系统的专业学习是一名教师保持持久的教学生命力、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专业成长的漫漫旅途中,愿我们每一位心理教师都能乘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20周年的东风,搭上这辆2021次学习新专列,继续出发,向新的站点不断前行。

    作者简介:李铭,浙江省嵊州市教研室心理健康教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师,绍兴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嵊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嵊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