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高中诗歌高效课堂教学

    张永华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学传统的认同,让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诗歌,接受古诗歌经典文化的熏陶呢?长期的高中诗歌教学实践中,我也做過一些思考和探索,这里来对如何提高高中古诗歌教学的课堂有效性略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诗歌课堂教学氛围

    1.真正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则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把学生作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者转化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力争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分析研讨诗歌内容,最后形成鉴赏结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2.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以最佳状态“动“起来,通过游戏帮助记忆,通过情景帮助理解,通过竞技强化巩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且并选出小组长,分配给他们具体的任务。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诗歌课堂教学有效性

    1.探究诵读感情,借助恰当的诗歌朗诵,促使学生领悟诗歌情感。诗歌是讲究声韵美的文体,是抒发感情的艺术载体。诗歌课堂的有效教学,关键是要学生领悟情感,领悟汉语的声韵美。把情感领悟与声音美感的体会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会特别安排诗歌朗读讨论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探究。这一做法促使学生不断去斟酌诗歌朗读的语句语调、声音高低起伏变化、感情的悲喜等分寸把握,时刻思考是否准确传递出了诗句的情感,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悟,先在小组中表达出来,让其他组员来点评,促使其进一步去反思与提高,完成探寻知识的过程。

    2.激发联想想象潜能,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深刻地感悟诗句内涵。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相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有无限的联想想象潜能。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诗歌词句间隐含的信息,激发学生将诗句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领悟其蕴含的感情和作者的用意。如教《雨霖铃》中的几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我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分析其隐含的信息,首先让学生感知此情此景时是写还是虚写,词人创设这样的景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可以联系上文内容感受到此景为词人虚设之景,我们可以想象到词人与相恋之人,在分离之后的秋日晨晓,船只停靠在岸边,残月斜挂天宇,晓风带着的凉意吹过面庞,岸边的杨柳已经衰败不堪,让人不禁产生几分悲凉之意。之所以会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我们借助前文以及作者的所处现状,可以想象到词人在离别友人时的不舍及离别后的孤独凄凉之境地。

    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是有效的教学行为,但也并不是让学生不顾上下文胡乱编扯。

    3.凭借教材中诗歌,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讨论。教材中的诗歌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依据,要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应只局限在理解课文本身,应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去探讨和发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诗歌文本的阅读能力。如必修1《再别康桥》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意境”。在形象解释了什么是“象、意象、意境”后,为让学生从更广的视角领悟诗歌,首先,我提供了常见的意境类型及与之联系密切的意象,让学生积累知识。再以课文的诗句为例子让学生讨论其意境特点。有了这一层初步认识后,抛出一组问题让学生去比较归纳:《再别康桥》写到风吹垂柳的意境是柔美、袅娜,必修4《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写到清风,杨柳,意境是哀婉凄清的。为什么同一意象却有不同意境?意境与哪些因素联系密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后,作出了“意境与作者情感密切相关,意象不能机械与意境等同"的深刻回答。这一回答是建立在之前让学生掌握了意象、意境的基础上的。

    三、改变诗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诗歌教学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古诗歌教学必须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文化知识竞赛、诗词大比武、多媒体幻灯投影、播放诗歌鉴赏视频等,通过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欣赏到古诗词意蕴深厚的美妙意境,体验到诗歌学习的快乐。如可选用表演法教学《卖炭翁》和《雨霖铃》;用畅谈心中的诸葛亮形象来教读《蜀相》;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春江花月夜》。总之,我们力求做到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新鲜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四、要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完善配合

    教师要敢于走出教材,实现教材与课外阅读的完美结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内容已远远达不到广泛阅读的标准,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比如: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经典诗词赏析、古代诗词汇编等),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由教师自主选择一些诗词,每天发给学生阅读或统一安排阅读课堂。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教学小课堂与“阅读大课堂”配合好,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进行阅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诗歌鉴赏的感悟能力。

    五、注意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让学校中的学生尽快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如借助李白《行路难》教学生学会不怕困境,勇于拼搏的精神;借助孟郊《游子吟》教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学会孝敬长辈;借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会学生有博爱情怀,要心忧天下、关爱民生。让学生从古今诗歌中了解社会百态、人情冷暖,在诗歌学习中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诗歌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博大而精深,但又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要我们能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终会开辟出一条阳光大道,让诗歌有效性教学改革获得更丰硕的成果。

    (备注:本文为2020年信阳市规划课题论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