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语文课堂中最美的风景

    宋瑞玲

    国际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说:“学习是对话与修炼的过程。”通过探索自然实现与客观世界的对话,最终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意义,并且在相互追问中学习与他人对话,实现社会性发展,在自我追问中实现与自我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内心世界的意志、思考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语文课堂定位为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一堂语文课的成败与教师能否巧妙设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就同一个问题适时进行“二度发问”,也就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以重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向文本的深处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追问呢?

    一、追问可以激活师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创造,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都精心备课,甚至备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精心设计教学案,设计到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学生的回答。我们老师就是放不下这个心,生怕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一旦答错了题,拖延了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但是往往就是由于过多的预设,常常导致很多有价值的课堂生成与课堂教学擦肩而过,这就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创造,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其实我们老师大可不必如此预设,我们必须坚信,在我们的课堂中不是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千里马”,而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课堂埋没了能够帮助老师解决这些问题的“千里马”的展示机遇。新课改恰恰弥补了这个遗憾,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通过课堂教学追问,我发现集合众人的智慧比老师一个人的智慧要强。因为就是这个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激活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是这样,老师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新生代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打破预设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也必须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

    二、追问可以拓宽文本解读的深度

    文本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培养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因此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适时追问,是引領学生发掘文本,拓展课堂空间,让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的最佳方法。

    为了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涵,教师必须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以不断拓展延伸文本的空间,尤其是在文本空白处更能彰显教师追问的智慧,更能体现课堂有效追问的魅力。

    当然,在追问的过程中,涉及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也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老师在追时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一“错误生成”所带来的契机,要有耐心地去发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生成”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有人曾这样说过,课堂教学就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巧妙的、适时的、有效的追问,无疑为这道美丽的风景再一次增光添色。而我要说,追问就好比是一条小船,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引向智慧的彼岸。

    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节奏,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