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欲为何?

    杜炬

    在一次高三学生联考中,我们遇到了一道命题新颖,能力考查指向清晰的考题,但是对部分考生而言,没有收到预期的考查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和讨论。

    考题呈现

    请从下列五个词语中至少选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60个字。

    词语:曹雪芹? 心智? 人世? 凋零? 《葬花吟》

    答案呈现(考生答案)

    在人世,我们要过得快乐潇洒,不仅得有成熟的心智,还得有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不能总是像凋零的花朵般垂头丧气,更应该像牵牛花那样积极乐观地生活。

    问题分析

    学生呈现的这类答案我们该如何评判呢?从题目的要求看,该生选择了三个词语:人世、心智、凋零,表达完整连贯,语言优美,字数符合要求,可以说完全符合题目要求。但是从实际效果看,我认为这类答案并没有达到题设预期的考查目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没有真正审清楚题目要求,没有理解好此题的命题意图。当然,该题在命制上也确实有小小的漏洞。

    这道题目出现在语言表达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把阅读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綜合性很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而言,题目的出发点是想将《红楼梦》阅读与语言运用相结合来进行考查,体现了整本书阅读与语言运用的高度结合,这非常具有创造性,展现了命题者对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熟知。

    考生之所以会做出上述答案,主要是只抓住了题干的字面意思,而忽略了命题意图。学生没有思考,如果只是选择人世、心智、凋零这三个词作答,那么该题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曹雪芹出现在备选词里面又有什么意义呢?正是没有深入思考这一层面,所以就偏离了命题意图。

    考题设计

    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在考题设计中,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加以界定或引导,可能会有效地实现考查目的。一是在题干中设定具体要求,如:请从下列五个词语中至少选三个词语,必须选择曹雪芹或者《葬花吟》,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60个字。

    词语:曹雪芹? 心智? 人世? 凋零? 《葬花吟》

    二是可以在答案格的设计时,用一些词语来引导,如:请从下列五个词语中至少选三个词语,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60个字。

    词语:林黛玉? 心智? 人世? 凋零? 《葬花吟》

    这样的话,或许学生会更好地理解题目的要求,也能更好地实现考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