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的通货膨胀防控策略初探

    陈涛

    Exploration on the Infl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HEN Tao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国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愈发凸显,表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依然存在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因此,从供给、需求及成本三方面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助于探讨和得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通货膨胀防控策略。论文提出通过控制需求、优化供给、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等方法来防控通货膨胀。

    【Abstract】Nowadays,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has been rapidly improved, and the level of national income has gradually improved.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pressure of inflation in China.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causes of inflation from supply, demand and cost will help to discuss and draw infl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paper propos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inflation by controlling demand, optimizing supply, resolving overcapacity,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ther methods.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货膨胀;防控策略

    【Key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fl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F121;F822.5?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5-0120-02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滞胀”,这一局面使得在当时的凯恩斯主义背景下兴起了一个新的流派——“供给学派”。该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定理论,并主张供给决定需求而不是相反。英美等西方国家为摆脱“滯胀”进行了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如美国的“里根主义”、英国的“撒切尔主义”,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如今,我国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需求层次的要求明显提高,逐渐出现了总供给和总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进而由多方面因素导致了通货膨胀。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在1988年和1994年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9.3%和24.1%;近十年通货膨胀率呈来回波动型的下降趋势;而近五年又呈现来回波动型的缓慢增长趋势。总的来说,从2010年至今,我国依然存在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需要通过实施符合国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防控。

    2 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

    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以下从需求端、供给端和成本提高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2.1 需求拉动因素

    需求拉动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017-2019年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974元、28228元、30733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8322元、19853元、21559元。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受疫情影响,人均消费支出为21210元。总体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都呈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也导致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逐渐提高。以农产品为例,近月市场对猪肉、鸡蛋、大豆等产品的需求旺盛,但农商的惜售情绪较重,导致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进而导致CPI指数由下降转为上涨。其中,猪肉、蛋类等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显著高于近几年的平均价格。

    2.2 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

    一方面,我国的产能过剩呈现“低端型”。以传统工业为例,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产能过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80.2%;而2020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78.8%,这就表明我国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制造等产能过剩相对严重。另一方面,高端产能严重不足。以手机芯片行业为例,2019年我国进口芯片金额为3040亿美元,远超过原油进口量。芯片进口量占全球芯片的54%,而芯片自给率仅30%左右。高端产能的不足,也就意味着消费者会对消费层次感到不满足,因此选择进口产品,导致内需不足,引发供需不平衡。而为了消化过剩产能,就需要扩大出口,扩大出口又会形成贸易顺差。企业将出口所得的美元兑换给银行,那么外汇储备就会增多,其占比攀升,基础货币投放增加,最终造成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强劲推动力。

    2.3 生产成本的提高

    原油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对原油的需求显著提高,这就使得具有暂时不可替代性的原油的供给显得尤为困难。而我国的原油又是大量依靠进口,据数据库显示,2018-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分别为46190万吨、50572万吨、54238.6万吨,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1%、9.5%、7.3%。因此,我国的油价非常容易受到国际价格的影响,这就使得国内的油价非常高,也直接增加了重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原油价格的波动通过价格链条扩散,最后影响到日常消费品。原油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劳动力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租金等上涨,最终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3 防控通货膨胀的对策

    针对以上探究出的通货膨胀成因,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防控的措施。

    3.1 实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

    需求拉动导致通货膨胀,最直接的缓解措施就是实行紧缩性政策,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收入政策。但是在大力推行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因为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会对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造成未知的影响;另一方面,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来的成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改革,所以需要宏观经济政策与其相适应。

    首先,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各种利率,例如,银行存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等。通过提高利率,吸引国民将更多的钱用于储蓄,这样既抑制了需求,也回笼了货币。其次,合理调整税收结构。对于企业和大部分人要增加税收,增加税收也就相当于减少企业的利润和国民的收入,从而降低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国民的消费需求。但是对剩下的部分如农民,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减税,甚至是增加补贴,包括对人工、化肥、农药以及设备等的补贴。原因就在于农民有惜售情绪且农产品的生产资料的成本也在逐渐提高等,通过减税和补贴来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而保证粮食的基本供给。除此以外,还可以对个人进行工资管制,对企业实行利润管制。

    3.2 调整产业结构,去产能,优化供给

    一方面,我国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以就供给端而言,应最先考虑的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去产能,从而推动供给端的优化。首先,应该引导企业兼并,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鼓励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去收购成本较低且存在产能过剩的企业,从而形成企业的适度规模。对被收购企业的过剩产能中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或者经营情况比较困难的分公司进行关停拍卖,并将拍卖所得的资金用于进一步去产能或者研发新技术将过剩产能转化为有效产能等,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依据企业的经营情况、产业结构进行差异化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要处理僵尸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并释放其中的存量资金,以此增加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产能过剩具有传递性,会从低端产业蔓延至高端产业。因此,国家可以通过施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来抑制产能过剩的传递性。在化解产能的同时,也要对环境的质量、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检测,对严重污染环境且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要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这一点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一些高耗能行业。

    另一方面,我国需要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来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甚至是化解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能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高新技术产业一旦得到了发展,不仅能提高国民对消费层次的满意度,从而扩大内需,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避免一味地依靠进口,还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3 控制生产成本

    我国应大力发展勘探技术,加强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原油储备基地,增强国家对原油需求的应变能力。建立安全稳定的原油消费制度,将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以及加工销售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从生产成本提高的源头来调整,从而避免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受到波及,扼杀通货膨胀严重化的苗头。

    4 结语

    本文从供给端、需求端、生产成本三个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再据此提出防控的对策,最终得出结论:我国现依然处于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下,而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依然要注意需求侧;产能过剩和进出口所导致的供需不平衡以及生产成本的提高都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任婷.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因素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5.

    【2】何华武,马国贤.财政政策、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动态[J].财政研究,2017(7):35-48.

    【3】刘心怡.浅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5):160-161.

    【4】田正,李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3):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