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对策分析

    吴修美

    [摘要]当前我国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矛盾日渐明显,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兼容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使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难度、新的课题。充分认识和加强社会管理并专注于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管理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地区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战。相对经济发展而言,社会管理工作总体上还比较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政策的连续性和发展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一些单位部门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不深,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重管控、轻服务”的思想。工作的超前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习惯于凭经验做事,工作缺少创新。

    2、社会管理的主体需要进一步多元化。从整体看,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仍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社会事务越来越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政府管的过多、统的过死现象依然存在,基层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以及广大城乡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职能部门不是唯一的社会管理主体,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项,应当采用市场经济的新办法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应该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3、社会管理的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长期以来,党的动员能力为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导致一些部门过分依赖党的权威和社会动员来抓社会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加强了党和政府的能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使政府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社会习惯于依赖政府实现自身权益,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缺少社会组织参政、群众议政、矛盾问题沟通协商、民间调解等社会管理新形式。当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和能力显著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应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设置更顺畅的渠道、形式和机制,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而不是为民做主。充分利用法律、行政、教育、科技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坚持“宽严相济、疏导并用、教育为主”的原则,多策并举、综合治理。

    4、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目前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还远远不能完全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服务需求,从事基层社会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社会管理知识和技能,社区工作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不尽合理,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且大多是40-50岁,年龄偏大,新生力量严重不足。教育手段落后、办法不多,基层干部多忙于事务性工作、缺少对群众进行有效的经常性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的大调整引起社会心态发生了极大变化,急功近利、炫富仇富、道德缺失、是非不分、仇官骂官等负面心态大有蔓延趋势,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矛盾处理、化解的难度和压力。

    二、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抓好新时期社会管理工作

    从改革的角度抓社会管理工作,既要强化大局观念和使命观念,进一步树立与国、省、市及区情相适应,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理念,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通盘考虑,稳步推进;又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敢打硬仗,敢于攻坚,敢在一些关键点上率先突破、力求实质性的进展。结合基层实际,建议要“宏观把握,理性操作、长短兼顾、标本兼治”。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站在改革的角度,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抓好社会管理工作;理性操作,就是要充分审视当前社会管理的现状,讲党性、讲理性、讲法制、讲方法,理性思考,稳步推进;长短兼顾,就是要在时空上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保持社会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标本兼治,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眼于治标,实质上治本。

    1、把“让人民群众更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深层意义上讲,加强社会管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同时把分好“蛋糕”、用好“蛋糕”突显出来,促进社会公平,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自信,更加懂得荣辱礼节。为此,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逐步实现“藏富于民”,解决从物质层面所面临的社会管理深层次问题。其次要大力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而且是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力量和源泉,只有让人民群众参与到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社会管理决策中来,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恰当的方式影响群众、引导群众。基层干部要转变“怕面对群众”、“躲群众”、眼睛向上等弊病,敢于也乐于经常的深入基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排扰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加强社会管理,既要抓好物质层面的工作,让更多的群众“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又要加强思想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影响人、启发人、引导人。有位学者说过:虽然思想教育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可以尽力的让每一个人都有牵挂。

    3、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现代社会管理不仅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根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基层群众自制”机制,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让渡给社会组织,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让志愿者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将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方向之一。基层各级党委、政府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要全面拓宽社情民意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妥善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控制力。要努力促进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保持农村和谐稳定,保护农村区域的生态、资源环境。

    4、构建一体化大综治维稳工作格局,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国家综合管理系统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应该用自己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强基层政法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把基层政法维稳力量“一针穿”,积极构建一体化大综治维稳工作格局,合力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不断改进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做到真心对待群众,真正重视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注重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里疏导、舆论引导等综合管理手段。努力开创基层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5、加强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组织领导能力,加强社会管理水平,是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的关键。各级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促进和谐基层建设更加突出,不断推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党和政府部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关键是改变各级领导者的理念,各级干部要真正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种自觉行动,提高科学发展观,继续研究基层新理念和社会管理的新方法。新时代的现代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做好群众工作,以群众的整体工作,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因此,要积极研究制定社会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和方法,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基层社会管理绩效考核办法为抓手,切实转变治理领导干部的理念,不断完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厚的感情,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乡镇、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以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硬件建设工作,加大对软件建设的投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志愿服务的发展,推动政府采购与加强社会规范性文件的管理,改进社会管理监管体系的服务。同时,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城镇或当地社区的综合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加大力度指导,发挥示范作用。第二,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的社会工作领域。加快建设党的社会团体,努力实现社会工作组织体系全覆盖的步伐。坚持党委,部门牵头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分类管理,在工作组织中落实责任,逐步构建党建管理系统的社会领域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第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如在基层的投资安全性的社会基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的社会领域的管理,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十三五”规划纲要.

    [2]杨建顺.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1).

    [3]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战略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12).

    [4]胡亚波.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学习与实践,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