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谭世明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传授静止、封闭、僵化的知识特,实施开放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随便盲從或迷信前人的旧说,要坚持理论与社会实际经验发展的相联系。

    教师要克服传统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与观念。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和谐、宽松和自主参与的氛围,允许学生运用知识发生错误,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论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景,启动创造思维

    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相应的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活动。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在授课过程中或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对具体实物有实感;或努力为学生设置悬念,不断激发和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创造力得到充分表现。这样,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充满智慧和美感的环境中,积极参与学习,激发起认知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并在充分自信的心境下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乐学一好学一勤学一创造性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情感培养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三、启发学生想象、拓宽思维领域

    想象力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在丰富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联想,丰富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全新、奇特、美妙的境界,从而使他们产生奋进、追求、向上的创造力。如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根据原文主旨设想于勒最后的结局如何,有的写道“于勒叔叔在穷困潦倒中死去”;有的写于勒叔叔因偶然机会发了大财,衣锦还乡……这样探讨,不但增添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使学生养成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什么是疑?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疑就是“思之始,学之端”,是“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而质疑是向“未解、未知、未辨、未通”的领域发问,探求新知。因此,疑问是创造的先导,质疑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常能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消极的思维定式,这样的学生敢于独出心裁,敢于标新立异。由此可见,质疑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发问,使学生形成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习惯,多向思维,广泛质疑,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多条途径,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造,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五、培养非智力因素和自学能力

    激励发展创造思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对学习活动起着定向始动维持、强化等一系列调节制约作用。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有无,决定他的将来发展,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但永远不可离开自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人们必须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更新,以此来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知识技能及思维品质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结合起来。只有促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形成良好的心理结合,才能产生高水平的创造思维及其成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