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准教学之路

    关键词 艺术类院校 课程设置 学生特点 精准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上海音乐学院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增强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YSYH201705。

    作者简介:徐宇宏,上海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思政教育、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標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16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成为了“最难讲的课”,而与普通院校相比,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因而更加复杂。比如,艺术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有自身的特点,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具有更加鲜明的特征,他们思想敏锐,敢于标新立异,他们在自我意识的强化和张扬个性方面,有着很强的自觉性。再者,在文化素质方面,艺术专业类招生时文化录取分数线比文科、理科要低不少,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标示了艺术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程度。基础教育不够扎实,总体文化水平相对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存在着文化“短板”。另外,即使同在一所艺术院校,不同专业学生也各有差异,表演类专业和非表演类的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有差异,民族音乐类和西洋音乐类的学生也会有不一样的关注点,因此,上课不能够用完全雷同、千篇一律的方式,应该有针对性地精准教学,相应地选用不同的案例,包括课堂阐述语言表达方式也应调整,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一、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课程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它将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具体要素联系起来,在形成和推广各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由于培养人才的目标指向的差异,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较而言有其自身明显的特点。

    第一,专业课程设置完备。艺术类院校正是以自身专业的鲜明优势而立足,因此各艺术院校在完备自身专业发展方面基本都不遗余力。以位于上海的两所艺术院校为例。上海戏剧学院,其表演专业主干课就有:《表演基础训练》《表演片段训练》《表演多幕剧训练》《声乐与语言发声》《语言技巧训练》《形体技巧训练》等。影视导演专业主干课有:《广播电视史》《影视制作流程》《表演基础》《图片摄影》《影视造型手段》《影视剪辑》《影视声音》《影视美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写作元素》《艺术概论》《影视剧写作》《导演基础》《电视纪录片创作》《电视导演理论与技巧》《电视文艺节目策划》《视听语言》等。上海音乐学院,仅列入市级精品课程的就有:《音乐剧剧目排演》《计算机音乐基础》《指挥法》《东方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单簧管演奏艺术》《民族室内乐》《室内乐》《音乐作品分析》《声乐演唱艺术》《视唱练耳》《应用作曲》《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歌概论》《复调》《小提琴演奏艺术》《民族音乐学概论》《钢琴演奏艺术》《管弦乐配器法》《中提琴演奏艺术》《曲式与作品分析》等。无论是表演类还是音乐理论类课程都非常完善,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全面的专业训练和高质量的课程配备。学生们也普遍地认为自己报考艺术类专业院校主要就是来学习这些课程的。

    第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基本到位。遵照教育部有关高等教育教学政策规定,各艺术类专业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符合要求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艺术概论》。这些课程在学时上和学分上都能够有基本的保证,学生们由于需要完成培养计划所要求的必须学分,所以一般都按照学校的安排在相应的年级修习相关课程,这其中就包含了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第三,公共选修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公共选修课是大学阶段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能够丰富和完善学校专业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加之受到艺术专业教育传统模式的影响,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毕业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弱而不受欢迎。而作为专业的艺术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门人才,而作为高素质人才,如果仅仅只限于懂自己的专业,却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毫无了解,势必难以成为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能够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真正“人才”。因此,艺术类院校开设多学科、多门类的选修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认为教学重点应当集中在专业基础课和主修课程上,选修课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有些学生甚至把选修课看成一种负担,往往只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专业课才是唯一,从而忽视了对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艺术类院校普遍地公共选修课开设不足,选修课程可选范围太窄,并且出现一些学生盲目、随意选课然后逃课的现象,这都降低了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深度不够,知识面也不够宽,知识结构上有所缺失。例如上海戏剧学院,从2000年开始开设公共选修课,最初只开设很有限的几门课,现在大约每学期也仅有二十几门,开课数量与所涉学科范围与一些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相差甚远。

    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方向起着引领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养目标是否可以最终实现。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正是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有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路径的出发点。二、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

    由于艺术类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在个性、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一,他们一般思维活跃,敢于标新立异,富有创新精神。对于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展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天赋,在这些领域中,他们表现出特殊的创造能力,并且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正是由于艺术生学习的特殊性,专业学习要求他们更灵动,要求他们具有创新能力,所以,一般艺术院校学生思维都更加活跃,想法会很新奇,在某些问题上,他们能迸发出闪光的见解。他们认为“艺术就是激情”,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做事情容易冲动。

    第二,他们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情节浓厚,却往往忽视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大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都是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艺术专业学习上,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相反却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艺术类院校招生考试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投考艺术院校的考生首先要参加“艺考”,即各报考学校的艺术专业课考试,然后再参加统一高考进行文化课考试,“艺考”是关键是基础,竞争很激烈,而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则比较低,因此,许多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甚至有一些学生本来就是因为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不好才改为学习艺术的。另外,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专业能力提高的要求十分迫切,因此,他们更加重视专业课而轻视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上文化课没有积极性,经常迟到、早退,而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又被专业技能的训练占用,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学习上,这些都限制了艺术院校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夯实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是非常紧要的任务。

    第三,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十分突出。艺术类院校学生普遍强调“个性”,艺术创造本身即是因独特性才能受到更多的关注,而艺术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多是以个体为本,“小课”教学,所以,造就了艺术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比较追求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往往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我行我素,团队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因此,有些艺术院校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走向偏颇,向往所谓的绝对的自由。对于学校进行的纪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制度管理的约束产生反感。他们重视个人在专业上的突出表现,追求出人意料和一鸣惊人的个人理想。轻视协同合作,甚至有部分同学会对其他突出者产生抵触情绪。在个体竞争观念趋于突出的同时,集体主义观念就更趋于弱化。突出表现在组织纪律性不强,自由散漫,不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当回事;缺乏自律,上公共课随意迟到、早退或者干脆旷课,在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不重视,逃课率也更高。学生们很是需要有正确思想观念的导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逃课的重灾区也提示亟需增强课堂吸引力。

    第四,理想信念淡薄,思想意识亟待引导。艺术类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最具有活力、思维敏锐的群体,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活跃热烈,虽然思维活跃,但思考问题缺乏深度,这恰恰是由于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内外、国内外的时事漠不关心,政治参与热情低,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等仍需进一步加强。

    第五,独立意识强烈,自我期望值较高,心理压力也较大。许多艺术类学生为了专业学习和参加“艺考”,比较早地就开始独立生活,往来全国各地,接触社会较早,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有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他们渴望尽快自立,渴望得到社会认可,自我期望值颇高,一旦遭受挫折,期望值很高的学生容易受到强烈打击,产生一些消极心理,尤其是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三、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思路及实践路径

    基于对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和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的考量,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精准教学,以期达到增强课程的实效性之目标。

    第一,构建与艺术专业学生相契合的教学内容。结合每门课程的要求和特点,融入反映时代特点的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是优秀音乐作品,以这些优秀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召力,使学生在直观的体验和参与中,在深入的感受和感悟中逐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将艺术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善于利用艺术作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在内容上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对于国际国内的最新形势要有准确的把握,对于学生的思想实际要有充分的关注,对于学生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要有及时的回应。要善于从枯燥的书本的理论世界转向生动的鲜活的生活世界,在思政教育主阵地中用好新鲜的教育素材,将“书本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话语内容紧扣生活现实,话语形式富有生活气息,想方设法去吸引学生才可能打动学生、影响学生。要对时事热点问题及时观察,对当前近期的国际国内时事密切关注,对媒体上的热文、热帖要及时了解掌握,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来对热点问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灵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涵养艺术类高校学生心灵。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有较多的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逻辑表述,表现出较为浓郁的“理论味”,可能会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有些脱节,与学生的现实需要不太契合,使不少学生难以理解、消化和吸收。经常出现的情形是:学生和老师“话不投机”,老师们虽然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却听得昏昏欲睡甚至抵触逆反。思政课成了老师们的“独角戏”和“独白剧。”纵使老师们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仍然没有多少学生的“抬头率”。所以,必须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经验、知识储备情况,努力做到理论阐释的深入浅出,避免艰深晦涩难懂。我们要把思政课上成真正“有营养”“接地气”的思政课,就要特别注意改进教学表达形式,能符合授课对象的具体需要,才能真正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同。教师以为人师表、热忱奉献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學生从心里接受老师,不再拒斥思政课,并进而喜爱老师讲授的课程。

    第三,激發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艺术类院校学生规模相对较小,这是特点也是优势,因此有条件逐步实施小班化教学,发挥专业艺术院校教育优势,更多的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出要创造“理想的话语环境”首要的就是“话语参与者均有同等的权利,都可以随时发表任何意见,提出质疑或反驳质疑”。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重从“单边话语”转向“交互话语”。把曲高和寡的自言自语和单向的理论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讨论。更多地和学生进行互动,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学习体验的关照,把学生个体经验和意义建构结合起来,学生才可能受其教、服其理、信其道。

    第四,针对艺术类高校公共选修课相对不足,艺术类高校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之外能够扩展知识基础的途径相对欠缺,可以探索思政课上进行大文科相关学科知识的点滴扩展。艺术专业院校学生文化知识方面相对薄弱,而且艺术专业院校公选课没有综合性院校那么全面丰富,某些学科知识结构可能缺失,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就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时做一些基础介绍和适当的延伸,如若同学有兴趣则介绍相关书籍以便课后他们查找阅读,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找到途径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包括在课程中涉及到的逻辑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伦理学等等相关知识。尽可能地帮助同学们拓展知识面,增长学识,提升文化内涵。另外还可以借助课堂教学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利用教师自身相关学科背景,结合课程学习介绍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历史等等,涉及中国古代典籍做基本的介绍进而鼓励学生们了解版本、选择借阅,向学生普及国学常识。利用节气、传统节日等等契机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点滴浸润中国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总之,艺术类院校绝不是专门“制造”艺术家的机器,而应该是为艺术家的产生提供可能的沃土,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基础知识、具备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良性人格、在艺术教育、艺术设计和艺术研究等方面有所发展的专门人才,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的合格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艺术院校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形成良性的完善的人格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而我们要用好思政课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尽可能发挥出效应,就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耿衔.高等艺术院校选修课程设置情况及问题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7):187.

    [3]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19-22.

    [4]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2009(10):156-157.

    [5]沈宝莲,赵万东.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构//艺苑思政集萃[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