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践行“四力”,做声音的匠人

    唐佳菲

    【摘要】创作广播精品节目,不仅需要记者有挖故事、讲故事的本领,更要有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的坚持,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力量的新闻作品,用小切口讲好大背景故事,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梳理了辽宁广播电视台近几年的几篇获奖广播作品,强调突出声音的表现力,在新闻实践中坚守“初心”、践行“四力”,做声音的匠人。

    【关键词】初心? 四力? 基层? ?声音? ?新闻故事

    【中图分类号】G222? ? ?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季度推优评选结果。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采制的广播专题《单臂救援8分钟》位列其中,这是该团队继去年作品《保持通话》后的再度入选推优作品。本文以《单臂救援8分钟》等作品为例,阐述广播人如何挖故事、讲故事,在新闻实践中坚守“初心”、践行“四力”,做声音的匠人,讲好中国故事。

    一、如何挖故事

    这是一场发生在某医院的抢救,却又不是正常的医疗救援:2018年12月30日,一名男患者因家庭琐事在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13楼窗口想要跳楼轻生,他疯狂地用铁凳子砸开房间钢制纱窗,并不停地向靠近他的人挥舞,然而就在他纵身一跃的瞬间,女护士董晶冲了上去,死死地拽住了悬在空中的轻生者,仅仅靠女同志一只胳膊的力量持续坚持了8分钟,在周围群众的合力帮助下终于把轻生者从悬空中救起。采写这样一个突发事件的选题,作为记者,笔者首先搜寻现场的音视频素材,力图还原那个紧张的时刻,探寻一名护士奋力救人的勇气。

    采访前,笔者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监控视频,惊叹于护士董晶的勇敢和果断。可当笔者走进病房,看着病床上柔弱的她,心头一酸,心中自问,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小护士在狭小的窗口拉住了身高1.8米、体重80多公斤的壮汉?这股“洪荒之力”怎么能持续8分钟之久?我小心翼翼地问她:“你认为怎么才能让一个一心求死的人改变主意,决定活着?”她说:“我用行动告诉他我不会放弃他!我们都是为人父母,我告诉他,他的孩子在等他回家。”照顾女儿的董妈妈在表扬女儿的勇敢之后,想想也是后怕:“我就这么一个女儿,她要被拽下去了咋整,我好几宿睡不着觉啊!”主治医生在介绍完病情之后,我问他为什么董晶的手臂是伸直的被固定?医生说:“她一直是这个姿势,一直攥着轻生者的姿势,还是没有撒开的意思。”

    这篇报道没有过多的旁白,通篇是现场音响和不同采访对象的表述,是一段段在场人员的内心独白,听起来像一篇短小的广播纪录片,这种纪实感特别容易触动人的心灵。

    近几年,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采制的多篇新闻作品斩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这离不开记者们对内容和声音質感的追求。要创作好的作品,就要在前期策划、深入采访、稿件构思、精良剪辑等多个环节中付出辛苦,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做声音的匠人。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核心形式。对于广播而言,以声音为传播方式的纪录片需要搜集大量的声音素材,需要带着感情融入采访对象的生活中,用心寻找,真诚倾听。

    做好新时代传播,首先要有导向意识,分析新闻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找到小故事背后的大主题,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出一个个新闻故事独有的价值;其次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不仅要耐住寂寞认真地在生活里搜寻,还要第一时间筛选出哪些故事最值得讲,辨别出哪些细节可以为作品的主题服务;最后还要在寻找故事的过程中变换视角,多站在听众的角度,想想哪些故事听众想听、爱听,真心融入采访对象中去,跟他们交朋友,让其敞开心扉,让故事更全面、更生动。简而言之,就是迈开脚力走出去、走进去,打开眼力看得准、看得清。

    以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部为例,记者历时两年的时间,扎根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稍户营子镇五台沟村,以广播纪录片的方式采制出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新闻专题《三进五台沟》。

    【出录音

    记者:你这么急,干啥去啊?

    李红冈:别提了,你看咱这的人啊,穷怕了,刚挣俩钱,刚好一点,(就)恨不得什么事都给人们展示展示,什么事都办啊,又大操大办。

    李红冈:老董大哥你忙啥呢这是?抓鸡干啥啊?

    董大哥:杀鸡啊,有事啊。

    李红冈:又办啥事啊?你这也没啥事啊?

    董大哥:找点事儿,也得办呢,我们家盖了一个驴棚子。

    李红冈:盖驴棚子也办?那也不算事啊。村里这段时间开会你都参加了吧,不是动员不办事了吗?

    董大哥:动员也不行。我这一年都随出去上万了,我得往回搂搂呀(意思是往回收一些)。

    这是作品中的一个片段,驻村第一书记李红冈听说村民董大哥家盖个驴棚也要办席,前去劝阻。作品中像这样生动而富有幽默感的对话和场景还有很多段。“(这是)近几年比较难得的好作品”,广播界前辈对广播专题作品《三进五台沟》做出了这一评价。之所以难得,主要是它和我们以往听到的新闻专题不一样:赶驴车的大爷、鸡圈边的村民、发生意见冲突的村民代表大会、边嗑瓜子边开会的场景……作品创造性地使用了广播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原生态场景。“麻将王”变身“秧歌队长”治好了颈椎病,借盖驴棚办酒席之事刹住大操大办之风,在旧习俗的阻挠中千辛万苦开工厂……两年三进五台沟,一个个起伏跌宕的故事让听众体验了驻村工作队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故事不仅展示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有着东北人特殊的幽默感,娓娓道来,让人听不够。

    很多人问,这些故事怎么那么生动?答案很简单,因为20多分钟的报道记者采访了两年,一次次所谓的采访已经变成了拉家常,一进村村民就喊记者到家里坐,端上新炒的瓜子、热腾腾的粘豆包,把村里的大事小情跟记者唠,记者成了他们的“编外”村民。迈开脚力、打开眼力,看似“笨鸟”式的采访,却成就了一篇真实生动的好作品。

    二、如何讲故事

    好故事的挖掘,绝非一朝一夕,好声音的锻造需要日积月累。广播最显著的特性,就是线性传播、转瞬即逝,如果你表述平平,就不容易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枯燥难懂的说理、拗口难记的数字,听众一时间很难听明白。而作为传播,播报的新闻只有让更多的普通听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更大的宣传效果。所以说,讲故事的表述方式对于广播新闻来说是最有力的方式。

    讲故事的技巧,首先是有趣生动,这样才能让听众愿意跟着你的节奏和情节走,把听众吸引到你的故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老百姓喜闻乐见。通过有画面感的描述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听众身临其境。其次是有意义、有价值,故事的内涵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让人听完之后有思考、有触动、有启发,或唤起“不能忘却的纪念”,或起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作用。另外,还要有惊奇、有效果,广播记者要注重积累身边的各种音响,搜集故事发生时的现场声音。一篇动听的广播作品不能只有播音员生动的播讲、讲述人真情的表达,还要有烘托氛围的声响,特别是画龙点睛的音响,大到机器的轰鸣,小到水珠的滴答声,这些音响会像佐料一样,让新闻故事有滋有味。简而言之,就是要开动脑力,把一段段故事提炼整合,调动笔力,把声音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的广播纪录片《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其中每一集的声音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情感,一句听不太懂的方言、一段咿咿呀呀的小调、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都是那么直抵心灵。带着这份启示,我们开始了一次跨越60多年的寻找,采制出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系列报道《大漠风流》。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治沙群体是个老典型,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被报纸、电视多次报道,甚至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今天,治沙人前赴后继、攻坚克难、改善生态的事迹依然有着厚重的报道价值。为了讲好这篇“绿色”故事,我们找到第一代治沙人——以刘斌为代表的最早一批来到彰武的造林人,听他们讲述他们是如何一次次试种、失败,再试种、再失败,最终在沙地里种活了第一片樟子松的故事。记者让当年参与植树治沙的老同志回忆老所长刘斌的故事,使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让治沙专家回忆当年看到的景象,让治沙人近乎“疯狂”的精神得到再现。这些讲述都是为重塑典型服务的,不一样的人物故事,让报道有了不一样的灵性,也让老典型有了新的生命力。

    走在万亩松林里,王润国老人吹奏起那首《打靶归来》,这是他们每天种完树都要唱的歌,现在他已经唱不动了,他走到一棵老树前,用颤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树皮。

    【出录音

    这都是我们老所长领我们栽的树,这树长得多好啊……

    【压混

    1990年,86岁的刘斌病逝,他最后的愿望就是能把他的骨灰安葬在这片固沙林里。所里有个传统,每年在老所长坟前放一把新铁锹。他没别的爱好,就是手里不能没有干活的家伙什儿。

    【出录音

    老刘头就是这样,他就知道领着你干。一个人工作,要遇到这样的领导,你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我记得他说,章古台一年就刮两次风。从春刮到夏,从夏刮到冬。

    【笑声……

    在第一集的结尾,口琴吹奏的曲子《打靶归来》一下子把听众带回到那个“大漠风流”的年代,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淹没在王润国老人爽朗的笑声中,展现出第一代治沙人在逆境中的积极乐观,意味深长。而这里的大漠风流又绝不仅限于此,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年轻一代借助科技让这里快速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人与沙不再是对抗,而是和谐共生。年轻一代正演绎着新时代的“大漠风流”。他们用科技的力量改善了这里的生态,保护了当地的环境,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因为善于思考和创新,生态的价值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三集系列报道的每一段深情讲述也都是在开动脑力、调动笔力中守正创新。作品中,踏沙的声音、风吹落叶的声音、机器的轰鸣、口琴的吹奏,这些现场的音响准确地穿插在讲述和采访之中,与报道融为一体。

    一篇篇广播精品节目的产生绝非偶然,与其说记者有挖故事、讲故事的本领,不如说是新闻人的坚守“初心”讓报道更有真情、更有力量。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就是要务实创新,多出精品,在扎根基层中,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力量的新闻作品,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饶雷:《以声为根、以情为魂——记中央电台广播纪录片》,《中国广播》,2016年第4期。

    2.马晓丽:《广播新闻讲故事的若干技巧》,《新闻传播》,2016年第19期。

    3.那其灼:《广播纪录片在广播扶贫报道中的实践与应用》,《中国广播》,2018年第5期。

    4.樊新征:《浅谈广播新闻如何讲故事》,《新闻界》,2009年第3期。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