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思考

    唐晓琳 郭倩

    摘要:档案保管状况检查是档案保护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档案实体安全、延长档案寿命具有较大意义。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将PDCA循环法应用在档案保管状况检查中的方法,通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科学、有效地开展档案保管状况检查,分析了档案保管状况检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提高档案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档案人员技能培训、运用RFID等新技术提高检查效率等。

    关键词:PDCA循环 档案检查 档案保管

    档案保护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始终,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诸多环节中,档案保管环节耗时长,需管控的因素多,需投入的精力也较大。国家档案局2018年发布的13号令《机关档案管理规定》中第四十条规定:“机关档案部门应当定期组织人员对档案数量进行清点、对保管状况进行检查,定期对电子档案的保管情况、读取情况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并建立检查和处理情况台账。”由此可见,档案保管状况检查作为档案人员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档案实体安全、延长档案文件寿命具有较大意义。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档案保管状况检查,成为基层档案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PDCA循环法在档案保管状况检查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作为质量管理的有效工具,同样适用于档案保管状况检查。该方法将档案保管状况检查全过程划分为检查策划(Plan)、检查实施(Do)、检查分析与总结(Check)、改进(Action)四个阶段(见图1),循环滚动,不断提升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工作质量与效果。

    (一)检查策划

    检查策划阶段是针对档案保管状况检查进行整体策划,确定档案保管状况的检查范围、方法、时间、人员等内容。

    

    检查范围需要根据库藏档案数量及档案人员配置情况来确定。库藏档案数量较小,人手充足,可以在年度内实现库藏档案检查的全覆盖;库藏档案数量大,人手紧张,只能抽取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抽样检查。无论是全覆盖还是抽样检查,在确定检查范围时均需遵循以下原则:

    1.应覆盖库藏各类载体,纸质、光盘、磁盘、实物等均应被纳入检查范围,不可缺项。

    2.应覆盖各个年代,以每10年为一个区间,各个年代产生的档案均应被纳入检查范围。同时,对于年份较久的档案,抽取检查的比例可适当提高。

    3.应覆盖各类别档案,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均应被纳入检查范围;对于同类档案,应覆盖全部型号、项目。

    4.如果单位档案库房由多个房间构成,则应覆盖所有房间。

    检查方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及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又可细分为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全面调查具有全面、详尽、系统的优点,但相较而言,抽样调查既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取得比较正确的统计资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1]分层抽样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根据库藏档案的不同形成年度及不同类型,将库藏档案分成若干个层,再按照随机的原则,从各层中分别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构成样本库。[2]

    针对检查时间,检查可分为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需确定检查频次,按月度/季度/半年/年进行,建议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便于记忆与执行。不定期检查可在环境与人的因素发生变化时进行,如汛期/雨季后应加强检查;档案人员离岗或工作岗位变动进行档案交接时,须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亦不失为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好时机。辽宁大学赵彦昌教授在《清代地方档案保管问题研究——以〈黑图档·嘉庆朝〉为例》一文中写道:“盛京户部侍郎明兴阿在到任后,协同管理内务宫殿事务,清点了各宫殿存贮的包括档案在内的物品的情况……定期对档案进行清点,可以减少档案丢失的危险,即使丢失也可以及时地补全。清点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档案物理保护的检查,对其中破损严重的档案及时修补。”[3]

    检查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由档案工作人员组成。需要说明的是,为确保检查效果,在开展检查前,应对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围绕不同载体档案检查要点、档案常见受损情况、档案检查表的填写等展开。

    (二)检查实施

    国家档案局丁德胜在《机关档案的保管与保护——〈机关档案管理規定〉解读之九》中,将档案保管状况检查内容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档案数量检查、排架次序检查、损坏情况检查和归库检查。[4]笔者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这四个部分进行补充(见表1)。在检查的同时,检查人员需填写“档案检查记录表”,该表涵盖文件类别、案卷号/文件号、问题记录、原因分析、问题处理、检查时间、检查人签名(见表2)。

    (三)检查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发现问题的档案进行处理:[5]

    1.对于出现破损的,进行修补修复;

    2.对于出现锈蚀的,剔除金属物,重新使用档案专用装订工具进行装订;

    3.对于出现黏结的,小心谨慎地揭开,情况严重的用白纸隔开;

    4.对于出现霉斑的,进行臭氧消毒,必要时对原件进行复印保存;

    5.对于出现虫蛀的,使用熏蒸法或冷冻法进行除虫;

    6.对于光盘/磁盘部分内容无法读取的,及时进行数据恢复与转存;

    7.对于档案人员无法处置的,应及时报告领导,并请专业人员进行处置。

    二是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检查不是终点,对检查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十分必要,将同类问题合并,总结出库藏档案保管状况常见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梳理出我们在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借阅各环节中应注意的事项,实现档案保护的全流程控制。

    (四)改进

    在改进阶段,对于执行中好的经验,应予以提炼及标准化,便于下一次检查工作时实施;同时,将检查中遇到的问题予以总结,放入下一个PDCA循环,持续改进库藏档案保管状况。

    

二、檔案保管状况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重视程度不高

    档案馆对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重视程度不高,是因为:一方面,档案保管状况检查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未被纳入档案工作年度计划,未进行系统策划,也没有建立检查执行情况的考核体系,检查往往流于形式,“为了应付检查而检查”;另一方面,档案人员自身对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按照事物的紧急和重要程度进行归类,档案保管状况检查往往被归入“重要而不紧急”之列,“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档案人员在意识层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该项工作开展的随意性较强,检查结果的可靠性程度不高。虽然档案受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较缓慢,且不易察觉,但一旦出现质变,就比较难以抢救。[6]

    (二)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质量不高

    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两“重”两“轻”:一方面,重纸质载体,轻电子载体。纸质载体档案的检查比较直观,大部分时候通过肉眼即可进行分辨;电子载体档案损坏情况较为隐蔽,光靠肉眼观察难以发现。电子载体档案的检查需要借助设备,比如光盘的检查需要借助电脑、光驱;磁盘的检查需要使用专门的磁带机。在实际工作中,档案人员比较重视纸质载体的检查,却疏于对电子载体的检查。事实上,电子载体一旦损坏,很多电子数据都难以恢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重检查,轻分析。传统的档案保管状况检查重视“检查”这一动作,却忽略了对检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相较检查而言,统计与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对档案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让部分档案人员产生畏难情绪。但唯有通过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发现档案保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做到有的放矢。

    (三)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效率不高

    

    对于基层档案人员而言,档案保管状况检查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是一项费时又费力的工作。即便档案人员非常重视档案保管状况检查这项工作,也掌握了相应的检查方法,依然无法克服传统人工检查效率低这一缺点,因为档案人员需要逐类、逐盒、逐件、逐盘地进行检查与核对,并针对每一个细小的问题进行记录与处理,远非一时之功。在档案人手十分紧缺、其他档案业务又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这种低效率、高人工消耗的弊病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加强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提升档案人员的责任意识

    1.针对档案保管状况检查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档案馆将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纳入年度档案工作计划,纳入档案部门领导及档案人员的议事日程,增强规划性,减少检查的随意性,年底对照总结;将档案保管情况的好坏作为档案人员年度工作的评价依据之一,从制度着手,让这项工作成为“必选项”;同时,利用质量审查、安全检查、档案工作检查、档案规范化评估等契机,对档案保管状况检查情况予以二次确认。

    2.明确守土有责,档案保护是档案人员的职责所在。档案馆可通过法制教育、警示教育加强档案人员的责任意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第四十八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十)档案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毁、灭失的”,明确了档案人员“守土有责”的法律责任。同时,通过警示教育,宣传档案受损的案例,突出档案受损后修复的难度、传递“事前干预”好过“事后补救”的观念,从意识层面提升档案人员对于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重视程度,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档案保护原则,防微杜渐,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档案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质量

    加强对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不同类型档案检查与保护技术的培训,让档案人员熟练掌握纸质、照片、电子、图纸、实物等不同载体档案的检查与保护方法、鉴别技巧、受损后的处理方法等,尤其要突出电子档案检查方法及备份机制的培训;二是要加强统计学知识的宣贯,如抽样方法、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等,让档案人员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对库藏档案保管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总结共性问题,再反推档案载体形式、档案装具选择、档案收集、借查阅、库房软硬件设施配备等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写出能够指导实践的专业的档案保管状况检查分析报告;三是加强对PDCA等质量管理方法的学习与应用,使档案保管状况检查这一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三管齐下,方可提高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质量。

    (三)运用RFID等新技术,提升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效率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给档案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有条件的档案部门可以运用RFID技术(Radio Frequen? 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档案库房的实体管理,开展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目前江苏省太仓市档案馆、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四川省档案馆均已使用该技术。[7]四川省档案馆将RFID自动识别技术与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对馆藏清代档案自动在架盘点、顺架、档案动态追踪等管理。将新技术与传统人工检查相结合,不仅可以为档案人员减负,还能有效提升档案保管状况检查的效率及准确率。[8]

    档案保护是一门科学,要根据实际需求配备除湿机、加湿机、空调等档案专用设备,严格控制库房温湿度,放置防虫蛀药物。在这些基础上,档案馆采用PD? CA循环法对档案保管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对检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继而指导档案保护工作,不断优化库存档案保管质量,才能真正筑牢档案安全防线。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袁可,喻宏贵,方秋生.灾害受损档案抽样调查研究——以“5·12”北川地震受损档案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5(3):11.

    [2]郝向东.浅谈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6(4):61.

    [3]赵彦昌,姜珊.清代地方档案保管问题研究——以《黑图档·嘉庆朝》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0(3):146.

    [4]丁德胜.机关档案的保管与保护——《机关档案管理规定》解读之九[J].中国档案,2019(8):36.

    [5]罗广国,宋海燕.灾害过后如何保管保护确保档案安全——四川省绵阳市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抽样检查情况综述[J].城建档案,2016(3):81-83.

    [6]丁乐生.浅谈档案的抽查方法[J].四川档案,1989(3):1.

    [7]周一茗.基于RFID和ZigBee技术的档案库房管理[J].兰台世界,2017(9):22.

    [8]四川省档案馆保管处.实体档案管理现状专题调研报告[J].四川档案,2019(1):21.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