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要素协同视角下区域档案保护中心运行机制研究

    刘漫漫 李沐妍

    摘要:目前,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文章对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的运行要素进行解析,形成多要素协同框架展现参与主体、用户客体、服务业务、支撑资源、标准规范之间的关系,并从主体、客体、业务、资源、规范五个层面探索其运行机制。

    关键词:区域档案保护中心 多要素协同 运行机制

    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具有档案抢救保护、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技术研究与咨询、知识传播等方面的功能优势[1],作为一种辐射式、集中式的新型档案保护机构,创新了新时期的档案保护工作。2015年以来,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相关政策文件[2-3]相继出台,广东、浙江、辽宁等省份纷纷开展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的申报与建设工作,但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学界也多围绕区域档案保護中心的目标定位、建设方式等展开探讨[4-6]。为了更好地实现保护中心的功能与价值,对其运行要素进行解析并进一步探讨机制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实际,对区域档案保护中心运行多要素进行解析,形成运行要素协同框架,并从多要素视角出发,构建其运行机制,希望为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区域档案保护中心运行多要素分析

    对区域档案保护中心运行的相关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实现其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价值的有效发挥。笔者将其要素分解为参与主体、用户客体、服务业务、支撑资源、标准规范这五个方面,其要素内容和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一)参与主体

    参与主体是指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参与者,明确中心的主体范围,对于推进其建设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参与者主要有国家档案局、省市级档案局及其行政所辖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机构。其中,国家档案局是中心建设的领导者,宏观指导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主要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审核立项、下发经费、组织考核等相关事宜。省市级档案局是中心建设的执行者,要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关于中心建设和运行的各项政策、方针,做好场地、设备、人才等条件保障工作,制定中心建设和运行的具体规范,同时带领所辖行政区域的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档案保护工作。所辖行政区域内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是中心的建设者,负责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

    (二)用户客体

    用户客体是指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的服务对象,用户客体的确定对于参与主体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化整合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用户客体主要包括所辖行政区域内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一方面,用户客体决定了相应服务业务的设置,并受益于该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档案馆、图书馆等主要的用户客体为中心运行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支撑资源,也利用这些保护资源开展各自的保护工作,同时主要的用户客体参与制定中心运行的具体标准规范。

    (三)服务业务

    服务业务是指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的服务内容。它受到参与主体和用户客体的制约,又反过来服务于参与主体和用户客体。同时,服务业务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软硬件资源的支撑,又影响着各项支撑资源的配置。服务业务主要包括档案、古籍等保护与修复,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保护方法咨询,保护知识培训,灾害救援指导等内容。

    

    (四)支撑资源

    资源是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包括场地、资金、设备等硬件资源和人才、技术等软件资源。支撑资源来源于参与主体和用户客体,又服务于参与主体和用户客体,同时它为中心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五)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制约着主体工作的进行和业务的开展效果。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中心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相关准则、制度,比如《保护人员职业准则》《抢救方案与工作流程》等;另一方面指中心应当具备一致的保护观念和保护态度,这有利于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中心的凝聚力。

二、多要素视角下区域档案保护中心运行机制构建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协调、有序运转的重要条件。基于对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的现状和运行要素分析,笔者构建了从主体、客体、业务、资源、规范多要素视角出发的区域档案保护中心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一)主体层面

    1.组织管理机制。首先,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在我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下,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在接受国家档案局指导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在省级或市级建立,从而形成由国家到地方的层级档案保护组织机构。其次,根据中心的特点,设置内部机构,目前我国的档案保护中心有辽宁省档案保护中心这种隶属于档案馆的机构,也有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这种非营利性质的民营机构[7],因此在中心内部机构设置上,要因地制宜,以区域保护新需求为导向,同时明确分工,避免职能交叉。最后,要健全中心的领导机制,中心的负责人应当是档案保护领域的专家或者长期从事档案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以确保其能够胜任中心的建设、管理、发展工作。

    2.目标驱动机制。建立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的目的除了保质保量完成档案抢救修复任务外,还包括培养兼具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高质量人才、开展保护技术研究并推广应用等。政策目标导向是最主要的目标驱动,因此,建立和完善目标驱动机制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保护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支持、依据、规范和引导。

    (二)客体层面

    1.需求调研机制。需求调研机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该地区具有建立档案保护中心的优势条件,如区位辐射优势、人才技术优势;二是指该区域用户客体存在档案保护与修复的需求。如广东省为抢救诸多酸化、老化、损坏的国家重点档案建立档案修表中心[8],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也是在各类收藏机构面临严重的纸张退化、保护服务又缺乏相应设备条件的背景下成立的[9]。各地区的档案管理机构要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当地档案保护现状,看是否有建立保护中心的必要。

    2.互动反馈机制。为了优化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的服务体验,提高工作满意度,建立与用户客体的互动反馈机制尤为重要。中心应建立与用户客体的多样性定向交流形式,比如进行问卷调查、召开意见征集反馈会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制度,不仅可以对主体的服务起到监督作用,还能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三)业务层面

    1.对内服务机制。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应建立全面、灵活的服务体系,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从服务内容维度,中心不仅可以提供对纸质档案、书籍、手稿等的保护与修复服务,对照片、地图等的缩微复制和数字化服务,在能力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提供灾害救援和咨询与培训服务,比如不定期开展培训班,举办以保护为主题的交流会等。从服务对象维度,中心不应局限于为公共文化机构提供服务,还可以为其他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乃至家庭和私人收藏者提供服务。从服务方式维度,中心可以借鉴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的经验,创新服务方式,采取无偿和有偿服务、现场和在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比如为家庭提供珍藏保护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提供音视频保存、照片管理收费培训、电话援助服务等。从服务理念维度,中心要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动态调整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服务创新维度,中心应顺应信息时代发展,建立专门的服务网站,提供关于中心发展概况、服务项目、保护方案、收费标准、学习资源、合作联系等的信息,为自己建立信誉平台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一个可靠、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2.对外合作机制。除了建立完善的内部服务体系之外,中心也应不断扩展业务范围,加强与其他机构的交流,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在美国国内与国家人文基金会、国会图书馆、西尾修复工作室等多种类型的机构合作,国际合作对象则涉及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领域内的国家,不仅为其进行保护培训,还帮助其进行修复工作。我国的区域档案保护中心不应局限于档案的修复工作,要勇于打破业务与地域局限,与其他的档案保护中心、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机构等进行机构共建、技术共研、培训共享等创新合作,为自己积累信誉度和知名度的同时,扩大国内甚至国际影响力。

    (四)资源层面

    1.资金筹措机制。资金是区域档案保护中心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因此要建立健全资金筹措机制,增加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一是要积极向中央财政和省市级地方财政争取保护经费。二是积极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以及其他机构开展合作获得资助。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与国家人文基金会、马萨诸塞州文化机构等建立了基于项目的资助合作,如“北美印第安人”修复项目[12]、“数字评估培训计划”。我国的区域档案保护中心也可以积极寻求合作单位,建立基于联合项目的稳定资金来源渠道。三是合理采取会员制,由保护中心负责承担辐射区域内机构的档案保护、培训、咨询等服务,这些机构定期给保护中心一定的补助经费。四是实行服务收费制,保护中心可以为其他有需求的组织和个人提供收费服务,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开发相应的有偿培训项目与知识付费课程。

    2.人才管理机制。档案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离不开高能力的人才队伍。在已有的档案保护工作人员基础上,保护中心应建立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公平、开放的用人机制,聘用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性档案保护人员,同时提高人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第二,设立内部培训中心,面向有需要的各类档案部门和私人等定期开展档案保护培训交流活动。第三,建立与高校、档案技术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联合培养保护人才,同时与有经验的档案保护中心、保护技术机构保持联系,定期派遣人员进行交流学习。第四,设立档案保护修复资质等级证书,完善资质认证制度,保护档案工作者的相关权益。

    3.技术管理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保证中心修复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中心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技术管理机制。首先,中心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保护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中心可以与档案技术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其研发技术,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需求和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中心也可以尝试建立内部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机构。

    4.设备配置机制。修复、去酸、仿真复制、信息化等设备是保护中心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因此,保护中心要做好设备购买规划,安排好资金预算,避免重复购买和无用购买的现象,使所有设备都能够配置到位,物尽其用。同时保护中心要重视和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开展定期检查,排除故障,避免影响修复进度。

    (五)规范层面

    1.制度规范机制。无论是从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横向角度来看,还是从机构的建立、发展、成熟等纵向角度来看,中心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制度规范,使各项工作有据可循,使机构人员权责分明。保护中心需要结合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制定机构内部的制度规范,比如《工作人员职业准则》《保护优先级指南》等,为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提供依據与指导。

    2.监督反馈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的监督约束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其建设过程中出现目标偏差、经费乱用,运行过程中出现工作混乱等问题。首先需要对中心的建设进行监督。执行机构要定期向有关管理部门汇报其建设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其次需要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中心有关部门要定期向上级机关汇报保护进度及经费使用情况,上级机关要定期考察,根据实际运转情况,下达任务指标,并依据指标完成情况划拨补助经费。中心的反馈机制可以理解为绩效评价,这是评估其运行效果、调整运行工作、优化中心功能的重要依据。中心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重点化。中心任务的完成情况重点应由主要主管部门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参考合作机构、用户的意见,力求评价客观公正。二是要坚持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评价指标应简单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坚持多元化,即不仅要反映任务的完成情况,还要反映其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工作满意程度等,保证反馈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于洁,李跃,赵鲁东,等.省级档案保护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探索[J].北京档案,2019(12):35-37.

    [2]国家档案局. 2019年度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EB/OL]. (2018-09-21)[2020-01-14]. http : // www. saac. gov.cn/daj/ywgzdt/201809/ a3768447866f4ac2aabce077ce96a14d.shtml.

    [3]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9-10-09)[2020-01-14]. http://www.saac.gov.cn/ daj/gfxwj/201910/cc2a6fe2e75c443f8e6d6c55d8f53d5b. shtml.

    [4]周耀林,赵跃,段先娥.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探索——基于美国经验的考察[J].档案管理,2016(3):50-53.

    [5]秦垒,周耀林.区域性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研究——基于对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的经验借鉴[J].北京档案,2016(7):16-19.

    [6]张莹.分步推进重点档案保护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兰台世界,2018(S1):105-106.

    [7]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风采|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EB/OL]. (2018-07-17)[2020-2-10].http:// www.sohu.com/a/241635683_99901189.

    [8]苏云龙.先行先试,建立区域性修裱中心[J].中国档案,2010(7):24-25.

    [9] OGDEN S. A regional perspective on preserva? tion: the NEDCC experience[J].Library&Culture,1992,27(1):49-58.

    [10]赵淑梅,管清潆.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网站服务研究及启示[J].浙江档案,2018(6):29-3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