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社会腐败问题原因探究

    赵玉枝

    [摘要]腐败是一直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痼疾,我国社会的腐败问题也是尤为严峻,除了政治、经济等显性的原因外,也有一定的文化根源。中国社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产生了滋养腐败的温床,宗法制下的血缘亲情、封建体制下的官本位、关系本位下的人情交织,都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社会腐败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腐败;血缘文化;官本位;关系人情

    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毒瘤,我国的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党中央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老虎苍蝇一起抓”的反腐口号显示了领导人的反腐决心,而层出不穷的腐败高官的落马既反映了党中央反腐的成果也表明我国社会腐败问题的严峻。如果说政治经济以及体制原因是导致现实问题的显性原因,那么隐藏在其中的文化根源则是造成中国社会腐败的内在根源。

    一、中国社会腐败问题的特点

    腐败问题在中国已是不容忽视,党中央也一直将反腐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但是在新时期,我国的腐败问题依然严峻,反腐问题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综合来看,我国的腐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出现家族化腐败。一个腐败高官的落马,往往他背后的家族集团也会受到牵连,亲属之间的官官相护,集体腐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腐败的一个显著特点;二是腐败涉及面广,作案金额巨大。从以往的政治、经济领域到教育甚至是宗教净地,显示出腐败这股不正之风在中国社会的肆意猖行,且动辄上亿的贪污金额更是让人咋舌;三是腐败高层化,越是部门的一把手,腐败问题越突出。

    腐败成为我国社会的一大症结,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在中国社会盛行,而更多的人选择“适应环境”的心态使这股不正之风更加猖行,此外,部分人将人情关系的误读和在实践中的把握不准,更是让“礼尚往来”成为贪污受贿的温床。

    二、中国社会腐败的文化根源

    (一)血缘文化、家族主义下的“潜规则”

    宗法宗族制度在中国社会历史悠久,也给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便是这种制度在中国社会早已被剔除,但宗族观念却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这种制度下的社会利益分配是按照血缘亲疏远近来进行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尽管有考试制度作为官员的门槛,但制度上的监督漏洞和人为操作依然存在,人们为了利益占据有利地位,往往会借助亲属、老乡、朋友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带,这种宗法制色彩浓厚的关系网使“潜规则”得以盛行,而“潜规则”是与社会的公正程序相违背的,它是合情不合法的规矩,是社会的陋习却深得人心,更满足了一些人不劳而获、走捷径的心理。亲情重于理法,这在官场上表现为亲属的提拔和关系网群中的官官相护,使得制度和权利名存实亡,人制定了制度也操控着制度。此外,这种通过家族便利从而得到的权利,报恩和忠心的心态使得为民服务、向民负责变成对提拔的人负责,为官员腐败提供机会。

    (二)臣民文化、奴性色彩下的腐败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君权至上的文化长期笼罩着人们的生活。儒家文化是封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伦理观念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忠心是政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臣民文化造成了人们的消极心理和奴性色彩,权利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淡薄,臣民而非公民,而这种文化也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在当前社会,仍然存在着对权力的膜拜、对特权的屈服、对自身权利的不加重视。

    中国老百姓大多是逆来顺受,在臣民文化影响下逐渐丧失独立人格,而对政治生活视为身外之事,他们不敢正面抗争,这种奴性文化实际上为统治者的腐败提供了条件,面对社会腐败现象,不少百姓敢怒不敢言,不与官争、明哲保身的心态使得不少官员肆意妄为,在以权谋私和贪污受贿时无所顾忌,进一步纵容了腐败的蔓延。

    (三)酒色财气文化诱发腐败

    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没落文化与当代资产阶级的利益至上结合在一起,成为官场腐败的一个催化剂。盛行于旧时代的酒色财气的生活概念是封建社会官僚体系下的低俗价值观念,这种满足私欲、追求名利的生活信条颇为人们崇尚,升官发财被人们理所当然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苦学求取功名的内在动力。

    中国传统社会的酒文化是一个文明传统,它给人们带来激扬豪迈的民族性格,但同时也夹杂着醉生梦死、行乐人生的颓败情调,中国酒文化中包含着割不断的人情关系和酒桌上的虚情假意,由此引发的就是官场上的吃喝文化和酒色腐化。公款吃喝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是官场乃至各行各业难以遏制的一个社会腐败现象。中国社会现实状况是贫富差距与日俱增,一方面是失业失学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却是酒文化大肆张扬,花天酒地的腐败生活。很多官员在这种文化侵蚀下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忘记了所食俸禄皆是民脂民膏,权利消费一掷千金,大量官员习惯于酒席上进行不正当交易,攀附关系。金钱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刺激着人们,权力致富的心理更加增强了一些庸俗权势者攫取金钱的快感。

    (四)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念的内在约束力

    儒家文化倡导为政以仁,而在“仁”的含义之中当数孝悌为先,这也从伦理层面界定了血亲关系的重要性,反应了中国社会是一个血缘关系社会,在一个血亲占据主导的社会中,官本位的观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从文化的层面埋下了腐败的因子。中国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这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封建社会的权力授予者是君王,官员对君王负责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权力对个人负责的特点,即便封建专制在中国社会早已土崩瓦解,但这种思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仍然是很难被彻底清除的,反映在当今社会,我国的官员任免仍然是上级任命制,在某种程度上也误导了部分人的观念,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另一方面,传统社会中将君主的地位等同于父母来看待,当今社会虽然这种思想已经是少之又少,但是类似父母官的比喻仍然是不绝于耳,说明了家庭伦理关系在政治社会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而人治高于法治使得我国社会存在法制意识薄弱、法制机制尚不健全的问题,这也使得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中为官员提供了滋生腐败的温床。

    (五)人格扭曲以及由此衍生的腐败文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使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已经成为经济改革深入的重大转变,我国的市场机制仍不健全为市场经济中的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且不止一次地挑战着官员的道德和法律的红线,金钱的诱惑加上权力的缺乏制约,使得部分官员逐渐迷失在权力之中,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使得官员走向毁灭的深渊。与此同时,我国的封建文化中以权力至上,它与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中的金钱至上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社会中腐朽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由此造成了中国人极为扭曲的人格标准,一方面,在人前对腐败口诛笔伐和痛心疾首的官员,在人后也可能是极为腐败、贪得无厌;另一方面,为官之前对官员腐败恨之入骨的人,为官之后却也是是非不清,这种人格的扭曲在现实生活中成为腐败滋生的文化土壤,也成为反腐行动中根深蒂固的障碍。

    结语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蛀虫对国家政权进行着蚕食,纵观腐败的原因,应该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原因渗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之中,其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历时持久,中国的腐败问题既有世界腐败问题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独特之处是分不开的,从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旨在找出中国腐败问题的症结,为更好的腐败问题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只有切除腐败这一社会恶瘤,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儒学社会中政治行为的伦理制约性[J].社会学研究,2000(4).

    [2]陈卫东.腐败控制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3]赵现娟,于爱涛.腐败的文化透视及解决机制[J].党建研究,2009:183.

    [4]庄振华.腐败的文化成因及其治理研究综述[J].党政论坛,2008(7):45.

    [5]马庆钰.关于腐败的文化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85-90.

    [6]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1(4):37-43.

    [7]孙念超.试论腐败的文化心理成因[J].求实,2004(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