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教学研究

    摘 要: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1]。“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性”与“工具性”两个组元构成,它不同于传统小学语文教材偏向人文主題而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问题,反而特别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的落实。古诗词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就面临许多困难,新教材带来的变革更是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所以如何去克服已有的困难并且紧跟新教材的节奏,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研究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77

    1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版块的变化

    通过对两版教材的对比研究将有利于准确的找出新教材所指出的教学方向,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1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

    “统编本”强调落实“三位一体”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相区分、相配合的阅读教学模式[2]。“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根据“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中“自读”这一要求改变了日积月累古诗词的编排模式。

    例如四年级下册“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在日积月累版块的古诗词编排上就有很大不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仅在第一单元日积月累版块中出示了五条古诗词“名句”;而“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分别在第二单元、第四单元、第六单元的日积月累板块中编排了《江畔独步寻花》《蜂》《独坐敬亭山》三首唐诗。

    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这些古诗词不再列为单独的一课,而是放入日积月累这一版块中,证明编者意图将老师“教读”这一步骤淡化,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积累的一个过程。

    1.2 选文篇幅的增加

    温儒敏教授从四个方面概括了“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特征,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3]。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立足选文的经典性特征,适当兼顾时代性,突出表现在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篇目的增加。例如从小学一至六年级上下册共12册语文教材,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古诗词选篇增加55篇,增幅高达80%[3]。通过两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古诗词朝代、数量分布图可以发现:古诗词选文集中在唐、宋两个朝代,而部编本古诗词的篇幅相对于人教版古诗词篇幅来说增加了3.7%。

    1.3 插图和注释的改动

    首先,“统编本”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在编排古诗词板块时均采用“诗画结合”的模式。“统编本”教材既继承了“诗画结合”的编排模式,又对插图进行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征和现代审美的改造。例如在同一首词(6年级下册《浣溪沙》)的插图上,“统编本”教材中《浣溪沙》选用了具有中国古典气息特征的水墨画作为背景图,相对于人教版的插图来说,它更具抽象性,给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并且更能体现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明丽、雅淡凄美的景色。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本上的配图符合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具体的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诗境与诗情,以此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其次,古诗词“注释”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4],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注释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做了相应调整。例如6年级下册《浣溪沙》这一篇词中,编者去掉了符合六年级学生理解水平的注释(例如:“白发”老年),增加了文学常识的注释(例如:“浣溪沙”词牌名)。从注释的增减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出编者有意识的通过注释教会学生抓文章要点进行研究的语文能力,以及通过注释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时空的“距离感”和情感的“疏离”给古诗词教学带来巨大挑战,教师能否根据“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模式循序渐进,有得放失的进行古诗词教学,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世界,引发情感的共鸣。

    2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通过上文分析,提出以下针对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2.1 整合学科教学

    学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打破原有分科课程间的隔阂,有效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使之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基于国家课程又丰富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7]。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仅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戏剧、音乐、绘画等学科中吸收养分,进行整合学科教学。

    2.1.1 情景再现:古诗词与戏剧教育的整合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可以采用教育戏剧的模式,还原古诗词让学生直接投入诗人所描写的场景,在不脱离文本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想法构建剧情与角色,运用对话促进参与者自身情感的表达及发展。

    采用这种情景再现的教学策略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氛围不再沉闷,而且使学生情绪与感受获得释放,提升学习的意愿,建立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发展创造性思维,并且学习内容更容易进入长期记忆之中。在情境再现的排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戏剧表演对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情景再现,即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语言等习惯去讲述或表演诗中的场景,设身处境地站在诗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受“塞下”的战争或生活画面,以此引起学生共鸣,加深学生情感的体验,减少由于情感上的“疏离”与时空上的“距离”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难题。

    2.1.2 感悟诗情:古诗词与音乐、绘画的整合

    自古以来就有“诗乐一家”这个说法,古诗词本身的韵律就容易谱曲演唱,例如《雨霖铃》可以配上萧、琵琶、古琴等乐器进行演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采取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来增加学生对诗歌意蕴的把握。例如在“统编本”小学五年级课文《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配上舒缓带有淡淡忧伤的古曲,让学生随着曲子的情感轻轻的哼唱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有能力的老师还可以融入“吟诵”教学,用声音与古人唱和,通过古韵古音的浸润,引导学生悟其诗意。将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深入思考古诗词所表达的隐藏信息,更加深切的体会诗情,以此增加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度以及审美能力,从而更好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会借助教材语言结合自己的经验然后把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在脑海中创建起来。主要的诗画结合教学方式有看“画”学诗,补充诗画和创作诗画三种。例如在“统编本”小学语文《梅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创作诗画这一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古代文人墨客皆有才情,同学们在学习完《梅花》这首诗后,一定有一棵梅花的种子在心中发芽,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绘画材料,将你所理解的“梅花”画到纸上。这样一个简单的环节,不仅增添了课堂的亮点,而且紧扣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人文性目标,让学生在绘画中表达出自己对诗的感悟和理解,并且能够欣赏古诗词的意境美和图画美。

    总之,将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绘画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情”的感悟,并且减少了情感上的“疏离感”。

    2.2 活用助学系统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构建了多层次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主要由“单元导语”“预习”“注释”“阅读链接”等部分组成。温儒敏教授说:“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要有全局意识。”如何在不忽略课堂整体的情况下合理的运用部编教材助学系统呢?

    2.2.1 以课文为主体,活用插图与注释

    前文已经详细的分析了古诗词课文中插图与注释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作为“统编本”教材中的助学系统,任课教师必须灵活的将其运用在古诗词课堂实践教学之中。例如在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做出以下教学环节的设计:1)请同学们在读这首诗前先看看文中的插图,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2)结合注释,读懂这首词,将读完后的感觉与你看见插图时的感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一起说一说。

    教材中的插图与注释,是编写者在教师、学生与古诗词之间搭建起的一所桥梁,充分利用起它们的作用,可以减少教师对古诗词不必要的生硬解释,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欣赏领悟古诗词存在的美好。

    2.2.2 以单元为整体,活用各种助学要素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作为“统编本”课本的一大特点,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编辑教材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拘泥于大方向的人文主题,还应该注重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不能局限于一首词的赏析,还应该特别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将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分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课《古诗三首》为例,通过目录、单元导语等助学系统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浓浓的爱国情”,《示儿》等三首诗写的都是诗人在内忧外患之际的悲愤之情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单元里的其余三篇课文也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把握了整个单元的情感基调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助学系统重点训练学生语文要素的掌握了。

    2.3 现代多媒体教学

    互联网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各个方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入古诗文教学当中旨在解决古诗文教学当中学生兴趣不高、欠缺学习主动性、教师教法模式化等问题,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学操作方式,优化古诗文教学效果[8],弥补课堂实践中古诗词教学教师智能结构缺乏所带来的问题,针对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1)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有效使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课前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课后利用互联网拓展延伸学习等习惯。让古诗词教学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建立电子书库增加课外积累量。

    2)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构建网络“诗词苑”,在网络上促进线下交流学习。这种方式将小学语文课堂延伸至校外,教学模式相对传统课堂来说也更加方便灵活,例如时间、地点不再受限制,也給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

    综上所述,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是一种美的体验,一种美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突破传统教学观念,重视教学策略的体会和研究,并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能力。只有当学生主动思考古诗词的诗意与诗境,才能突破时空距离,真正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李东花,赵姣.教科书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27-44.

    [2]于雅婕.部编本教材“三位一体”一年级阅读教学模式实践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18(13):97.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4]魏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刊,2013(16):167-169.

    [5]罗岚.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连续性策略[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46-47.

    [6]王素梅.让学生在“说”中爱上语文[J].小学教学参考,2013(25):95.

    [7]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育人体系建构的案例研究[J].窦桂梅.教育研究.2014(02).

    [8]吴曼璐.“互联网+”时代的古诗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王曼雪,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