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

    王德俊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让学生用文字表达情感。本文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将心里的想法,借助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这对于生活经历少的小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指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多样化表达,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有的学生主观认为,写作的目的是应付考试,拼凑、套用现象严重,与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目的相背离。而且这样拼凑、套用出来的文字,缺乏创意,也是学生表达能力缺失的原因。同时,有的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投入情感,思维被局限在范文内,与现实脱节。文字没有灵魂,作文自然无法打动人心,更无法提升表达能力。

    二、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1.善于积累,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有效衔接

    学生的词汇、句子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语言表达水平才能有所进步,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着急。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写作时出现词汇短缺的现象不可避免。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主动衔接课内外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成语和优美的句子,写作时才能自如地表达。例如,教学“设计动物名片”,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设计出比较新颖的动物名片。首先,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已经制作好的动物名片,并向学生介绍:我的名字是袋鼠,生活在澳大利亚,可以跳得很高很远。我有一条多功能的尾巴,休息的时候能平衡身体,跳动的时候还是武器。通过展示,学生对袋鼠的生活习性有了初步了解,丰富了他们的认知,接触到“哺乳动物”“澳大利亚”等词汇,为语言表达和写作积累了素材。最后,让学生为喜欢的动物作画,并配上恰当的文字,然后把设计好的图片和其他同学分享,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观察是表达的前提,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部分小学生缺乏想象力,虽然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但是写出的作文内容却非常零散,脱离实际。产生这种现象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这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没有留心生活中的细节,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表达能力。因此,观察是表达的前提。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时,首先让学生确定具体的写作对象,接着分析这种植物有什么特征。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有何变化。有的学生写油菜花,教师以此为例,采用从下向上的观察方法,从根、叶子、茎再到花朵的顺序,然后,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描写。观察的时候,先将细节记录下来,再动笔写作。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指导他们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让油菜花的形象更生动。写作完成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为日后的写作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采用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更贴切

    要想作文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要注重细节描写。小学生的文字功底比较薄弱,对事物的描写比较简单和直白,显得单调、乏味。而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既能让文章内容更加生动,也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情感,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描写大自然的作文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样的大自然,不要将思维局限在固定的空间,要敢于想象。其次,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运用修辞的好处。如:当你抬头看夜空的时候,星星正在眨眼睛。通过联想,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更生动。然后,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修辞运用非常精彩的文章,指导他们完成随堂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运用修辞方面的不足,并进行修正。最后,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与感悟,产生表达的欲望,从而让表达的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

    4.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表达

    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有直接的联系,若逻辑不通,写作内容会脱离实际。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尤其是刚接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作文的内容比较模糊和简单,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感情。原因是他们在描写的时候,没有关注细节。教师要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抓住细节、描写细节。以描写人物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和性格,教师让学生随意选择一位同学,不要说出他的名字,描写他的外貌和性格。写完后匿名上交,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让人家猜写的是谁。在一说一猜的过程中,既能将人物的特征展现出来,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看成作文教学的基础,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阅读、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