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沈帆

    摘 要: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对于营造学校良好的德育氛围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德善品格“感恩”为例,以乡村学校为实施场所,结合德善品格实施的背景,探讨如何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德善课程”,实现家校共育。

    关键词:初中阶段; 德善课程; 感恩

    中图分类号:G633.2?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021-0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共同体,它不仅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更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班级“德善课程”的实施就是要将初中学生应具备的“诚信、明辨、主动、宽容、守约、进取、仁爱、求真、坚持、感恩、尽责、创意”12个“德善品格”课程的开展与班级管理融合起来,让“德善品格”不仅停留在一堂课、一个活动,更要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

    一、分析班级情况,制定“德善”计划

    进入初中后,学生走向青春期,面对新的学校、教师、同学,还有更加复杂的课程和更快的学习节奏,学生容易表现出“叛逆”的性格特点,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会加剧,学生对老师的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未成年人对社会也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感恩”品德课程的开展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家长的辛苦,体会老师的付出,感受社会的关怀,从而帮助学生平安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从学生方面来说,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行为依赖性会逐渐减少,希望自己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并且渴望他人听从自己,对物质的欲望也会增强,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会遗忘父母的辛苦付出,因此无法践行“感恩”的品质。

    从家长方面来说,我校地处乡村,学生家长的工作普遍都比较繁重,家庭里孩子较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高。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所忽视,孩子容易产生“爸爸妈妈不重视我”的想法;还有一部分家长为了弥补精神陪伴的缺失,在物质方面极力满足孩子的需求,因此偶尔无法满足时,孩子更加难以接受。

    “德善”品格的塑造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的结果,特别是“感恩”这一品格,所以在制定“感恩”课程计划时,要将家庭因素考虑在内,让父母参与到学生“感恩”品格的塑造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有助于增进家庭情感,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品格完整的中学生。

    二、开发班级课程,营造“德善”氛围

    教师要在班级中高效地开展“德善”课程,必须要将“德善”品格的塑造融入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多方面的渗透与浸润,让学生能够在无形中被良好的氛围所影响。接下来,我将会以“感恩”品格为例,探讨班级“德善”课程开展的方法,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成长为一个能够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人。

    “感恩”应从感受亲情开始,只有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了解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之后,学生才能打从心底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自发地践行“感恩”品德。

    在上课之前,首先,教师要在班级内进行文化布置,让整个班级呈现出“感恩”的温馨氛围,比如文化墙的布置,黑板报的书写,讲台上物品的摆放等。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班级最近的“德善”主题为感恩,为家长讲解“感恩”品德的重要性,从而取得学生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为下一步家校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班主任老师在班会课上郑重宣布本月的班级“德善”课程主题为“感恩”,为同学布置预习任务,比如说和爸爸妈妈同时填写有关对方信息的调查表,比一比谁答对的更多,正确率更高。

    在准备班级“德善”品格的前期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利用家长的力量,真正地去了解本班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真实情况,比如可以利用家访的机会,在孩子、父母都在场的情况下,对二者相处的方式进行客观的观察,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出亲子沟通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向父母了解孩子平常在家里的日常表现,是否会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是否尊敬父母等,为班级“感恩”课程的实现打下基础。

    在班级“感恩”品格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我设计了一节以《寸草春晖》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希望通过这节班会课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感恩”品格的理解,提高“感恩”意识,从而产生“感恩”的驱动力。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填写的信息调查导入课程,促使学生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地了解过父母。带着这种思考,让学生观看讲述孩子与父母一生的视频,勾起学生与家长之间动人回忆。

    展示网络上热门的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图片,促使学生联想自己父母的付出。在一段抒情的音乐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感动的事情,学生自主分享故事。

    为了增进亲子沟通,解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问题,让孩子学会读懂父母“无声的爱”,在班会课上,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父母那些唠叨与斥责背后深沉的爱。通过心理效应方面的图片,帮助学生明白不能只盯著父母对自己的唠叨和斥责,这样就容易忽视了父母给自己的爱。

    通过涂色游戏,让孩子理解到自己能陪伴父母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教师引导,比如“你大学一年能够回来几天呢,四年加起来是多少个月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来涂色,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只占了十分之一,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是否真的来日方长,感恩是否要趁早。

    通过上面的活动,引入“感恩要趁早”的概念,促使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践行感恩行动。可以将感恩行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在我能为父母做什么”,一部分是“二十年以后我能为父母做什么”,留给学生主动思考。要求学生既要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帮助父母,减轻父母的负担;又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认真生活,成长为家庭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