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绽放别样精彩

    谭会丽

    凡喜爱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就是其中一种。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引人回味,便是中国画的妙处。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讲求章法的艺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讲求点留白,不仅能使教师生动地完成所授课程,也能使学生驾驭思想的野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去演绎、去补白。

    一、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留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例如,《出师表》这篇课文有一个重点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学生朗读后问学生怎样翻译。学生不假思索:“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那里显扬自己。”我追问:“从中能看出诸葛亮原本是怎样的一个人?”“默默无闻,不愿表露自己”“不满现状,退隐田园”“不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学生众说纷纭。也有学生眼露疑惑,不作回答。我继续追问:“也就是说,诸葛亮像古代隐士那样,归隐田园,不愿出来做官喽?”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更多的学生仍在思索。我顺势出示探究题:诸葛亮“退隐”“不求闻达”。引导学生看人物、事物不能一叶障目,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看。

    对所学的有关诸葛亮的课文来个大检索,最后锁定《隆中对》围攻。经过寻觅,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诸葛亮不是消极避世、不求闻达的“隐士”,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志向远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其理由有三: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诸葛亮和刘备的应答,有意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借机“闻达于诸侯”。我抓住这个难点不放:作者诸葛亮为何这样写呢?我又让学生联系《杨修之死》中的“曹操梦中杀人”情节来考虑,有的学生马上就心领神会了,原来是伴君如伴虎,雄才大略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这样写是避免刘禅的不信任,实属用心良苦。当然学生反应不一,有的学生若有所思,还有的不认同,不过都积极地投入思考。“留白”之石让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千层浪”。

    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留白”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含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

    如我在教《杨修之死》一文时,先出示文中的一段文字“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图文对照,认真阅读,用心揣摩杨修、曹操当时正在想什么。这样化静为动,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以此揣摩杨修恃才放旷、君子坦荡荡的个性。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如《故乡》一文,当我见到阔别二十多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啊!

    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值得学生去深究,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通过填补空白,使学生从中领会“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这样的教学才会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四、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留白”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如果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不合理的制度下,亲情被金钱奴役,人际关系异化的现实,激发同情、憎恨之情。课后再留下一篇习作《于勒来到我们身边》来对比迁移,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一篇课文上完后,有时还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如《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学完后可留白: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曹操除了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一面还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再联系所读的《龟虽寿》等诗作,体会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学完《范进中举》可让学生给范进写100字左右的评语,或写一篇读后感《范进中举的啟示》,或画几张配有说明的《范进中举》连环画。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开发区实验学校(2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