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理论下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探索

    【摘 要】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成为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教师数量不够、门类不全、能力不足;课程供给与需求脱节、教与学位势错位、学习成果评价和认定困难以及由于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所引发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硬环境不佳、软环境缺失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质量。在有效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全面提升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大力激发农民工职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优化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内外环境加以克服与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3-0056-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以及《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陆续颁布与实施,研究农民工职业教育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万伟平(2016)以中山市为个案,指出政府投入不足、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企业参与不积极,学校重视不够、意愿不强,农民工自我投资能力较弱等是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郑雨佳等(2016)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体制不健全,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偏低,自身培训意识薄弱等问题。[2]

    李中建等(2015)指出,职业教育可以推动农民工提升人力资本、追求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同、实现社会价值,创造社会财富、积累经济价值,因此有着旺盛的需要和存在价值。[3]杨燕(2016)的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培训意愿存在年龄差异,并与学历密切相关。具体而言,27—46岁的农民工更愿意接受培训,大专、高中和中专等高学历的农民工相对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培训。[4]

    马欣悦等(2015)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特征和人力资本障碍出发,提出了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构建符合其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及培训模式,并提供适应多层次需求的职业培训菜单。[5]章永刚(2016)认为,要从引导、教学以及运行三个方面来探讨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机制,从政府组织、农民工主体参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以及社会公众认可等方面展开实施路径探究。[6]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和决定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效的根本问题,其研究还明显缺乏。有效学习(effective learning)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和谐与互动,达成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效果,为我们诠释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破解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难题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

    二、有效学习理论内涵及发生条件

    1.有效学习的内涵

    有效学习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作为解决学习内容无限性和学习时间有限性这一矛盾的最重要的途径,一经产生起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国外无论是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派,还是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心理学派都先后对学习和有效学习进行过深入的阐释。目前国内关于有效学习的阐释主要存在三种价值取向,即从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学习效率(有效时间内达成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益(学习迁移能力)等层面进行定义。如鲍银霞(2005)研究指出“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加工,在一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使自身获得发展的过程。”[7]朱根荣等(2005)认为“有效学习不仅是指学生有效掌握课本现有的那些知识,还指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并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8]因此,有效学习作为一种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和学习迁移能力的理论,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和核心,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情境的介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大的学习效益。

    2.有效学习的发生条件

    有效学习的发生条件是保障学习有效的前提和关键。拉尔夫·泰勒指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适当的学习任务和积极的学习动机以及必要的学习反馈、评价、奖励和不断地练习是有效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9]斯皮策认为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的学习情境是有效学习发生的诱因。我国学者韩后等指出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包含教师(教学准备、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任务安排)、学习(学习准备、主动加工活动)和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平台或系统)等三个要素。[10]

    基于此本文认为:有效学习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高质量的教师是前提。教师不仅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还要热爱教育事业,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能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准备,并根据课堂教学进度和需求及时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二是学习意愿强烈的学生是核心。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行积极的学习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教师的總结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情感等进行反思和改进。三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障。学习场所、设施、设备齐全,能够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保障学习的情境和相关的手段能够得以开展和实施。

    三、有效学习理论下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师层面,由于从事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不够、门类不全、能力不足,导致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欠佳

    一是从事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不够。当前从事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和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从现实状况来看,部分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较为匮乏,且多数为兼职;高职院校“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职业院校等对农民开展职业培训的主体在体制机制、培训方式、经费保障、激励考核等现实操作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无法解决,客观上制约了职业院校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推动农民市民化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1]因此真正参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师数量较少。 二是从事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教师门类不全。出于短期培训效益的驱动,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主要以解决技术技能为主,因此专业类的教师较多,从事职业价值观、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通识类教育教学的教师偏少。三是从事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师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从事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专门培训机构的教师虽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但是教育理论知识明显不足;而来源于职业院校、技术学校的兼职教师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教学能力不高,真正具备企业经历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重还较低。这些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学准备不足,手段单一,很难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

    2.在学生层面,由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课程供给与需求、教与学位势、学习成果评价和认定等问题,导致农民工学习主动性不强、效率不高

    一是课程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整体而言,当前农民工群体对于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有着较为正面的认识,也存在着较高的期望值,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大多居住和生活在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对城镇有着强烈的认同,他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仅仅是生存的需求,还有融入城市的发展需求。但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还是以提高就业技能教育为主线,课程设置的门类比较单一,“这就造成了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导致培训参与率低,意愿不强烈等情况,也阻碍了我国新人口红利的积累和发展”。[12]二是课堂“教”与“学”的主体位势的错位。由于师资水平、硬件投入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大多还处于以培训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培训教师按照课程要求和自身设定的思路方法强制性地把预定的知识技能灌输到农民工的知识结构里,农民工被动地接受,缺乏对农民工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的了解,农民工的学习主体地位缺失。三是学习成果的评价和认定渠道不畅。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工想学什么、学的怎么样、该如何改进等认知不足,不重视甚至缺少以农民工学习感受为主体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此外,当前我国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等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可、认定和认证的渠道不畅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农民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习质量和效率。

    3.在教学环境层面,由于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所引发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硬环境不佳、软环境缺失等问题,导致学习短期和长期效益无法显现

    一是投入不足,导致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企业自筹经费和农民工自费等。由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特点,就决定了政府投入应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但就现状而言,投入明显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场地、实训基地等建设需要。二是学习情境、学习氛围等软环境营造不够。通过学习情境营造活跃教学气氛来强化教学情境的悦纳度,施教者在适当时间施以合适的体态、动作、表情、语气、声调和语言,通联学习者的心理使之转向易于知识接受的状态,从而更为愉悦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经费投入、教师能力水平等多重原因,多数的农民工职业教育还无法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跨越培训教室的“围墙”延展到劳动工地、生产车间、工作现场,无法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完成职业教育培训,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牢牢占据着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不仅直接导致了短期教育和学习效益无法实现,长期的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四、有效学习理论下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实现路径

    1.加强统一管理,充分调动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和企业等相关培训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全面提升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还是要依靠教师。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是决定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设立农民工职业教育师资管理与调配的统一机构。该机构要由政府领导,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技术学校、职业院校、民间团体、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协调师资的培养、管理、监控、使用和资金投入等各项工作,确保师资数量足够、学科门类分布合理。二是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和行业企业的资源充实农民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通过立法、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多种调控手段,扫除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行业企业参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他们参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掌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精通行业企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名师、能工巧匠、技能大师、一线技术工人引入到农民工职业教育上来,聘请他们担任客座教师,并颁发任命聘书。三是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能力建设。针对当前从事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要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工程、职业素养培训工程、教学能力强化工程等打造道德水平高、职业能力强、学科覆盖面广的师资队伍,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敢于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探索,为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优化主体认知、课程供给与需求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大力激发农民工职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农民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最终服务于农民工需求是激发农民工学习主动性,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一是要以“农民工”为出发点,进一步强化农民工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主体认知。通过举办社区或区域内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宣讲活动,将国家關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深入细致地传递给农民工;通过树立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典型和榜样,对比农民工职业教育前后就业难度、经济收入、子女教育乃至社会地位的变化,激发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二是要以“农民工”为落脚点,贴近农民工现实诉求、用工单位需求以及农民工个体实际设置多样化的课程菜单,彻底改变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由于当前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类别比较多,农民工个体与用工单位实际需求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在课程菜单上,既要有服务于农民工当前就业技术技能需要的多专业的技能课,又要有致力于服务农民工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体现不同难易程度的文化基础课和职业道德课,这样农民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需要进行职业教育的课前选择和准备,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学习效果。三是要以农民工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参与和评价为突破点,打通农民工职业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通道。积极引导农民工对职业教育课堂的参与,比如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针对某一问题,让农民工将个人的学习经验与体会与他人共同分享,采取互评互议、总结点评等方法,培养他们的表达沟通、团队协作、发现自我、破解难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要以农民工个体的学习感受和评价作为改进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和依据。此外,要建立起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农民工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通过设立农民工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农民工学习信息库和信息卡,推动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果与其他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

    3.加大经费投入,持续优化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内外环境,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健全和完善经费投入制度,打造一批优质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机构。要逐步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按照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企业和农民工协同出资为辅的模式,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多方参与、个人合理负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和保障体系”。[13]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各级政府要充分依托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技工学校、职业院校,通过改善和提升它们的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质量、高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培训优质特色学校和技能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的核心和辐射作用。二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设立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的情境。如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堂、慕课、微课、手机移动课程和 APP 等学习资源和载体,“将课堂教学(讲解、讨论、答疑、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实验室实操(现场操作、训练、观摩、调研等)与在线活动(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个人资源、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有机组合”,[14]构建线上与线下环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场景,实现跨区域、跨机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异地同堂上课、异体同台育人,从而有力助推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万伟平.产业转型期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现状、需求与对策研究:基于中山市的实证分析[J].职教通讯,2016(7):56—60.

    [2]郑雨佳,等.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工职业教育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14.

    [3]李中建,等.职业教育对提升农民工在生产中地位的价值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10月上):11—13.

    [4]杨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基于常州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6(21):49—53.

    [5]马欣悦,陈春霞,吕航.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职业教育培训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47—50.

    [6]章永刚.農民工高等职业教育机制与路径探索[J].成人教育,2016(12):62—65.

    [7]鲍银霞.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J].教育导刊,2005(9):14—16.

    [8]朱根荣,稀元淑.引领学生快速有效学习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7):80—81.

    [9]Tyler, W., R.. Conditions for effective learning[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Education in School and Nonschool Settings (84 Yearbook of the NSSE)), 1985:203—208.

    [10]韩后,王冬青.促进有效学习的评价反馈系统及其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15(2):101.

    [11]姜乐军.论职业教育在推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基于职业院校视角的探讨[J].成人教育,2016(12):70—71.

    [12]郭元凯.全人教育理念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52.

    [13]徐文新.提升农民工素质的职业教育创新策略探析:基于对近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38.

    [14]唐踔.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保障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