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与地理实践力培养

    陆纪燕

    

    

    

    ● 理论分析:地理实践力与微课程教学法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从事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方法与学习方式的统一。

    地理实践力,可分为四项关键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的提出与阐释、工具与方法的运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它们又分别对应三个层级的能力水平(如表1)。本节课的设计秉承地理新课标理念,始终围绕这项核心素养的四项关键能力及其三个层级的培育展开。

    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微课程教学法,将学习知识的任务前置,课堂上通过完成检测任务巩固知识,通过完成微项目学习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微課程教学法强调教师主导新境界,通过系统设计“三剑客”(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打造高质量学习的学习链。这条学习链付诸实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力,引导学生从事深度学习,提升表达沟通、质疑评价、协作探究的综合素质,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真正落地。

    ● 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从事高质量学习

    自主学习任务单旨在引导学生从事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完成单位课时学习知识的任务是课堂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如果课前完不成学习知识的任务,课堂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发生。因此,编写自主学习任务单须从学生视角出发。

    教师需要具体精准提炼达成目标,必须对学生自学应该在认知的哪些方面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有清醒的认识。教师需要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使所有学生都会自主学习。教师需要对学习任务中那些可能会让学生遇到困难的任务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配以相关学习资源,确保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目标。这样,就能形成高质量学习的学习链。

    据此,笔者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摒弃填空等检测、练手、复习性质的任务,代之以能够反映概念、原理和方法的问题性质的任务,把达成目标分解为一系列难度逐级递进、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是因为填充等检测、练习、复习性质的习题应该在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完成,而不是在学习还没有开始或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出现。而问题则具有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事自主学习。由于问题反映概念、原理和方法,所以笔者设计的任务单抓住了教材的关键,能够引发学生举一反三,提升学习质量(如表2)。

    ● 配套学习资源:支持学生从事高质量学习

    如前所述,对于学习任务中学生有可能遇到困难的任务,教师必须提供配套学习资源。在这一课的所有知识点中,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教材只提供了一张不同高度平面切割山体的示意图,过于抽象,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为此,笔者提供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微视频,将教材的静态图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动态演示过程,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立体山脉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图的原理。

    关于五种山体部位的判读,教材只列出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四种,缺少鞍部的等高线特征,因此,笔者提供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微视频加以补充,并强化了山脊与山谷的判读比较,供学生自学时播放并观看。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部位的判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追加难度较小的任务4作为学习脚手架。

    ● 课堂学习任务单:在深度学习中发展地理实践力

    课堂学习任务单承担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使命,深度学习主要通过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来实现。

    本节课的课堂活动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行我秀”(检测)、“百变造型”(进阶)和“策划推介”(微项目学习)。各部分所承担的功能、呈现形式、展示要求如下页表3所示。学习任务情境多样,形式丰富,从笔头练习到动手模拟绘图,再到能力要求最高的方案设计,力求实现地理实践力四项关键能力的进阶发展,促进学生实践力水平的螺旋式提升。

    学习科学认为,有效的学习唯有当学习者真正浸润在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境脉的时候才会发生。因此,创设生动鲜活、符合教材、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与协同创新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地理实践力。这正是微项目学习的使命。

    ● 微项目学习:实现地理实践力提升

    在微项目学习中,笔者提供天山天池景区的局部区域,隐去地名,提供相关气候资料,让学生根据等高线特征,因地制宜地创意旅游项目开发与推介。

    这个任务具有真实意义,渗透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判读五种山地部位,方能因地制宜策划旅游项目。各小组研究讨论之后整理成文,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宣讲。宣讲时,学生一边在地形图上圈画标记,一边介绍本组的推介项目。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除小组内既定的发言人外,几乎每一组的其余组员也都积极举手发言,对兄弟小组发言人的策划方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质疑其项目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或指出并纠正发言人表达中的疏漏之处,或补充自己的升级版设想。例如,第一组在汇入天池的某条河流处开发了“溯源河流”的考察项目,另一组则根据此处等高线较稀疏的特点,判断此处山谷坡度不是太陡,较为安全,建议增设“激流勇进”的漂流项目,获得全班同学的一致点赞。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所学地理知识在项目策划中得到内化,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的提出与阐释、工具与方法的运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这四大地理实践力的关键性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行动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完全超出记忆、理解和应用的低阶层次,达到积极的分析、综合、评价与创造的高阶层次。

    基于真实情境的微项目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学生把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在运用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中提升地理实践力,较好地完成了内化知识的使命。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专项课题“基于项目学习的中学地理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16533367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题情境深度学习研究”(C-b/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