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研究

    祝利平?洪旭辉

    

    

    摘 要:目的:对大学体育锻炼态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体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四川文理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毛荣建编制《体育锻炼态度量表》对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结果: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4个维度(P<0.01)。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横向比较分析中,男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高于女生(P<0.05)。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上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专业是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因素,性别、学科可以造成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应引导女生参与更多的体育锻炼,培养其体育锻炼态度。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态度;大学生;体质健康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51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0JY057);四川文理学院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WC005Y)。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1]。”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的战略任务,要求制定实施青少年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体育锻炼态度是个体对体育锻炼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对体育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体现[3]。体育态度是体育鍛炼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4]。体育锻炼态度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培养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体育锻炼健康的目的[5]。如何改善与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改善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其自主锻炼的意识与增强身体素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部分[6]。本文通过对四川文理学院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现状,旨在为教学研究、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四川文理学院19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体育专业学生95名,非体育专业学生99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及学术期刊并进行分析研究,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采用毛荣建制定的《体育锻炼态度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八个分量表,共计70题),该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一行为的定性论述和实验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5-7]。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4份,有效回收率97%。

    1.2.3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23.0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男女大学生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存在非常显著差(P0.05)。表明对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影响的差异来源于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

    表2数据显示:非体育专业男女生总体体育锻炼态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行为控制感男生强于女生,主观标准上男生受到的影响高于女生(P<0.05);其他6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非体育专业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上基本保持一致。

    表3结果显示:体育专业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和非体育专业男女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一致(P>0.05),除行为控制感维度上存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生在行为控制感上均强于女生,但主观标准上体育专业男女生平均分数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说明体育专业学生主观标准维度上受到的影响较小。

    表4结果显示: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8个维度上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表明专业是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因素,学科差异可以造成体育锻炼态度的变化,体育专业学生因为自身专业需要,更加注重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中的主观影响因素较小,体育锻炼态度更加积极。

    3 讨论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好坏,不仅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健康与国家未来,关系着国家人才培养的质

    量[8]。使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多维度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因子,对提高和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整体上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4个维度。非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学生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男女生间体育锻炼态度均无显著差异,男生行为控制感均高于女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整体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等8个维度上均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专业具有相关性,该结果与王革、王伟强研究具有相似性[9-10]。

    体育锻炼是保障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态度是保障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指标。21世纪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为:“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个过程,促进学生的体力和

    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保持增进健康,并自主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积极性远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这与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和提高体育成绩的需求等息息相关,体育设施、场地以及自身运动技能水平的限制、学习时间等也是造成体育锻炼态度差异的因素。

    本研究局限性和后期设想:样本覆盖率有限,在后期研究中应该扩大样本覆盖率,增加年龄,专业,年级,锻炼时间,体育项目等数据。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参与体育锻炼干预体育锻炼态度对比实验,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等因素是否会造成体育锻炼态度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2016-05-06)[2020-05-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19-08-10)[2020-05-14]

    http://www.cpad.gov.cn/art/2019/9/5/art_1461_102921.html.

    [3]薛淑娴.上海市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行为和亚健康现状及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4]顾兴林,夏维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8,9(5):112-117.

    [5]叶英杰,姚丽琴.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分析[J].内江科技,2011(4):78-79.

    [6]姚大为,等.大学生体育自主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7,6(6):102-106.

    [7]毛荣建.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8]邹 敏.青少年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9(09):47-51.

    [9]王革,卓莉.高师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以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3(19):94-95.

    [10]王伟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以广州商学院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95-100.

    [11]范文立.普通高校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培养的探讨[J].搏击(体育论坛),2009(06):21-23.

    作者简介

    祝利平(1988-),女,河南商丘人,助理研究員,主要从事体育教学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