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角下古典诗文写法的整合实践

    李薇

    古典诗文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历史的瑰宝,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更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古典诗文的教学价值非常丰富,既蕴含了丰富的汉语知识系统,又隐藏着丰富的思维训练资源,同时也裹挟着厚重的人文情愫。本文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着力聚焦于古典诗文写作技巧层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聚焦手法,梳理表达维度

    对诗文写法的关注,不仅要关注典型词句等关键性元素,更需要从整体性把握文本的视角,引导学生感知表现手法的层次和视角。

    在单元整体观照和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五篇写景类古诗文有着立体化多层次写景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间巧妙切换。有的从高处往低处写,有的从前面往后面写,或者置换地点,或调整场景;时间自由转换。有的从一天中的早晨写到夜晚,有的从一年中的春夏写到秋天,描摹一地之景,分别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描写出景物不同之美,展现了景物的丰富之美;强化视听融合。即在描写过程中充分调动生命感官,即视觉、感觉、嗅觉、触觉等系统,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景物的不同特色。生命个体对于自然景物的感知,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综合了不同感官、不同层次的体验。这正是引导学生全方位感知和描写景物的重要方法和策略;融通动静质态。这五篇古诗文中涉及到了丰富的景物特征,如清流、高峰、猛浪、细石、树木、花草、蝉噪、瀑布、飞泉……都可以写进文章之中,但要真正凸显他们的特点,就必须要融合动态和静态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描摹;总分思路架构,怎样将要表现的事物有层次、有逻辑地连辍起来,给予读者以鲜明地感知。这五篇诗文大多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架构全文。《与朱元思书》先是总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分别从“山”“水”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结构清晰;《三峡》先从概述三峡的地貌特征描写,然后再从不同的季节入手,展现其山色之美。

    只有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关照文本,才能将经典古诗文应有的教学价值最大化,丰富学生写作方法和策略的积累,提升学生描摹状物的能力。

    二、彰显特点,品味核心词句

    描写景物,并不是要将景物所有的状态都客观而机械地进行还原,而是要紧扣其特征展开深入化、细致化描写,这是很多学生懂得但又无法做扎实的工作。教师需要从这五篇古诗文中发掘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先进行细致观察,感受景物所具备的迥异特点,然后再甄别、选择最精准、最形象的词句将这一特质表达出来。

    在这一方面,本单元中的几篇古诗文绝对堪称经典范例,在运用精准语言展现景物特点上具有绝佳的示范性价值,能够运用极其精简的文字展现出最丰富、最恰当的景色特点。就以《三峡》一文描写两岸高山“连绵高峻”的特点时,作者这样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下子就将三峡山势的样貌特征刻画在每个读者的眼前,将一幅雄伟而壮丽的三峡图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描写水的清澈时,《答谢中书书》只用了四个字——“清流见底”,直观而形象地展现了水流之清澈,然后再配以“沉鳞竞跃”将鱼儿欢跳的画面刻画得活灵活现;《与朱元思书》中在描写水之清澈、鱼之欢愉时,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不仅呈现出明艳的静态之美,还展现了一幅心旷神怡的静态之美。

    这些鲜活而独具魅力的语言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简洁与精练,更在于其将所要描写的景物凸显出来,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在感受这些词句在展现特点时所起到的作用,并通过感知吸收、内化融通等方式,将其镌刻在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语言仓库之中。

    三、侧面出击,建构多维认知

    描写自然景观,展现自然山水之美,肯定离不开对自然景物的正面描写。只有从正面描写中,作者才能将真实可感的景物特点鲜明而直观地展现出来,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维度,运用不同的策略将所看到的景物进行全方位地描摹与再现,景物的特点才能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在每个学生内在意识之中。但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也不能忽略侧面烘托的表达作用。虽然在占据的篇幅和描写策略的丰富性上,与正面描写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侧面描写在凸显景物的审美价值方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有时正面描写费劲心思仍旧难以将事物的特点表达穷尽,侧面描写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在古典诗文中,尤其是借景抒情类散文中,运用侧面描写来强化景物特征的范例可谓比比皆是。还以《三峡》这篇文章为例,作者正面描写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然后就宕开一笔,借助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侧面描写进行点缀;在展现三峡夏季水之“迅疾”时,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正面描写之后,又借助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来进行侧面刻画。再以《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意欲展现月光的皎洁与澄澈,由于过于虚无,实在无法进行正面描写,但作者巧妙地将庭院中月色比作水,将月光照射下的竹影比作荇藻,一幅明朗而澄净的月色之图就横跃在眼前。

    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知后对作者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进行圈画与区分,一方面让学生在古文的具体情境之下,感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不同;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侧面描写删除,在对比中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洞察侧面描写的写作妙处。

    四、统整联系,感知精妙议论

    写景类抒情诗文应该以描摹自然景物为主体,運用巧妙的方法和生动的笔触来展现自然界的美景,凸显出山川风物的鲜明特征。纵观这一类古诗文,作者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细致性地观察与描写,借助于多种化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展现眼前景物的特质。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于巧妙的议论将内心的情感和感受倾吐出来,展现作者无法言说的体验。可以说,在主体性描写景物的语段后,用一两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激活了文本所有的文字,既委婉地展现了自己的内在情思,同时又与前文的景色描写形成相得益彰之势。

    如在《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朱元思书》中“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最后的点睛妙笔,都是文中在大量描写、抒情之后的巧妙议论,这样的妙笔议论极大程度上升华了文本内在的主题,让原本看似写景的文本表达更加厚重而扎实,从而使得散文的教学更加耐人寻味。在教学文本的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梳理诗文中写景、抒情和议论文字之间的关系为切入口,让学生在感受景物特点、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紧扣这一精妙的议论,感悟其所蕴藏的丰富价值,让文本的体悟与感知迈向全新的台阶。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是紧扣这类文本在写作层面上的一个巨大特色,巧妙地统整了古诗文在写景、抒情和议论过程中内在的严谨联系,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品质,促进了学生语文关键性能力的高效发展。

    古典诗文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绝不能停留在理解古文、消除感知障碍的逼仄范畴,而需要在解决认知障碍的基础上,充分彰显古典诗文在写作方法上的范例价值,引导学生在统整和联系的策略下,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