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神气”之探

    缪建红

    语文,作为一种建立在语言表达和文化运用基础上的学科,其本质应该是交际性和实践性,引领学生在主动深入研讨和主动探知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感知。跳出人云亦云和鹦鹉学舌的被动化应付学习模式,多给学生相應的指点,让他们从理解感知中获得深度感知。追根溯源,从语文的精神入手,突出人文性和实践性,定会给学生更多启发和引导,满足其多元化发展需要。

    一、围绕交际:教会学生能言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显著标志,也是学生丰富自身认知思维情感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感悟其中丰富的人文情怀,多给学生更多的探知与尝试,定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怀。语文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学生拥有人文精神,塑造健康人格的任务,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意义所在。

    语文的人文精神,是对生命、生活和个性的概括与提炼。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表达主题,不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感知主动提出自己的感触。很多同学结合文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认为,这是作者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的重要基础,更是为陋室不陋奠定了基础。有的同学认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陋室的概括,也是作者引以为豪的地方,身在陋室却感到不陋,可见其“心静如水”,值得自己学习仿效等。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探学,不仅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语篇内涵,更利于其在共鸣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用丰富的人文精神指导语文教学,利于学生在由此及彼的阅读和探知中深受启发,能够让他们在参考对比的过程中形成更多的感触。从教材的人文性去深入感知语篇,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坚强,从人文内涵中重新塑造自我。

    二、聚焦人文:懂得文道合一

    缺少想象的语文是“死水一潭”,定是了无生气活力。想象拓展,能够让学生在主动关注语文和深入探知的过程中主动融入语境,去发现更多的精彩。这种想象,能让学生走出坐井观天和本本主义的束缚,使他们在深度联想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想,并主动融入语境深入学习探知。

    用大胆想象能丰富语文精神内涵,更能使学生丰富自身思维情感。如,在《范进中举》教学中,里面有一段写的是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欣喜发疯的情景: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在描述范进此时的心理活动中,突出了动作描写,整个范进欣喜若狂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此,不妨建议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此时的范进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很多同学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说,范进看到报帖,想想自己这些年来所遭受的辱骂和讽刺,不由得百感交集,心想这下好了,原来书中真有“颜如玉、黄金屋”啊;有的同学则认为,范进再也不怕老丈人了,再也不吃他卖不掉的猪大肠了,等等。

    这种联想和想象更是学生鲜活个性和鲜明思想的重要来源。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深入拓展,定能使学生在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和提高自我中获得更多的深层理解,切实增强自身的语用综合能力。

    三、扩散情感:慰藉心灵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是语文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是学生获得心灵慰藉的重要基础。让学生从语文的阅读、理解中获得美感,产生内化促进作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涵和意义。鼓励学生带着激情重新审视,让其中的情感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鼓舞,发现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内涵。

    带着激情审视,能使得学生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如,在《乡愁》教学中,针对“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四个阶段,围绕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不同的意象,让读者在单纯、明朗、集中、强烈中找到更多的精神寄托,体味作者的乡愁原来是这样的充满着情感。作者通过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让无形的乡愁顿时化为有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艺术技巧,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倘若单纯地依赖解读,不从诗歌本身的表达艺术中去解读,就不能体味其中的表达技巧与匠心。

    学生带着激情审视,利于其在主动发现问题和深入探知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精神指导,利于其深化识记。带着激情审视语篇,能使得学生在不断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知,并使这种感知主动转为自身的实践运用,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认知情感。

    总而言之,从语文的精神气入手,多引导学生从相应的语言文字认知和深入感知的过程中找出认知切入点,定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不一样发现。注重从语言的人文性、交际性和情感性出发,多给学生相应的提示引导,定能利于学生在主动融入语境的过程中获得深度感知,满足其多样化的认知发展需要。基于语文精神气基础上的活化探知引导,会给学生更多的无限深思,满足其多样化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