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威尔第《奥菲欧》与格鲁克《奥菲欧与犹丽狄茜》创作背景的比较与影响

    刘丽君

    摘要:歌剧以歌唱为主,还包含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文章从歌剧的源头入手,深入分析了蒙特威尔第《奥菲欧》与格鲁克《奥菲欧与犹丽狄茜》两部作品在创作背景、作品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希望为歌剧的学习与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歌剧;奥菲欧;奥菲欧与犹丽狄茜;创作背景;作品影响

    中图分类号:J832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1-0025-02

    歌剧的诞生地,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它以歌唱为主,还包含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西方歌剧音乐中,以“奥菲欧”为题材的版本有很多,最早的歌剧是由雅科波·佩里(Jacopo Peri)在1600 年创作的《尤丽狄茜》。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是西方歌剧的重要人物。蒙特威尔第确立了咏叹调等模式,后者则加强了戏剧与音乐的结合,精炼戏剧结构,巧合的是,他们都借本题材创作了歌剧。这两部歌剧不仅是作曲家创作风格的体现,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近年来随着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歌剧,存在不少将歌剧进行对比的文本。笔者以此为突破点,通过查阅资料以及深入分析,将两部歌剧进行较全面的比较研究。

    1《奥菲欧》 与《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创作背景的比较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2),生活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之间。当时欧洲宗教音乐日益繁荣,复调音乐成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宗教音乐的范畴,开始想要表达个人情感。人们也对戏剧力量有了一定的追求,就此对诗歌、戏剧等形式予以综合。当时这种新体裁“歌剧”题材单一、枯燥乏味,蒙特威尔第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他确定了歌剧的基本模式,使歌剧在音乐艺术中获得了重要地位。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歌剧在自己的道路上坎坷前进。18世纪上半叶,是歌剧渐品衰退的时期,当时的歌剧艺术变得空洞失去了魅力。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冯·格鲁克(Christoph,Willibald von Gluck, 1714 -1787) 是这个历史关键时刻的“据救者”,他对歌剧进行了改革,并注入新的血液,使得歌剧这一体裁重焕生机。二者在歌剧创作上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由于其生活的不同时代使二者在观念、信仰、思想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但二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欧剧的发展。《奥菲欧》与《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便分别是二人的代表作品,也是西方乃至世界歌剧史上的巅峰之作。

    1.1 作曲家社会环境对比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作曲家,更是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巴洛克艺术打破了理性的宁静與和谐,精致与华丽且具有宗教特色。一提到16世纪时,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宗教音乐。宗教音乐是一种神圣、严肃的音乐,还被称为“圣乐”[1],具体表现了信徒对上帝的赞美、崇拜。当时的欧洲,宗教势力占据统治地位,从生活乃至精神上束缚着社会的发展。从小就在教堂唱诗班做男童的蒙特威尔第,还担任过马可大教堂的乐正,也创作出较多宗教歌曲。他整个人生轨迹及精神生活上也深受影响,从而使得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在风格上也表现为严谨端庄的特点。

    17世纪中末期意大利正歌剧逐渐背离了佛罗伦萨卡梅拉塔4社团的艺术理想,许多弊病逐渐显现。而当时正处于古典主义初期,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贵族文化的巴洛克歌剧渐渐脱离这个时期的社会舞台。1750年格鲁克重返维也纳,当时法国学者和艺术家们卷入意大利音乐与法国音乐的争论中,对意大利正歌剧必须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从而使得格鲁克开始着手于歌剧改革,后来格鲁克还与意大利诗人卡扎比基合作,创作出《奥菲欧与优丽狄茜》这一歌剧,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冯·格鲁克是德国作曲家[2]。他的这部歌剧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发挥了音乐的功能性,引入了管弦乐件奏使收剧以简洁、自然、质朴而令人感动。由此可见,作曲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他们的作品也会有着不同的变化;在两部作品的社会背景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都对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1.2 作品文化背景对比

    在巴洛克时期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正歌剧日益蓬勃发展。歌剧无论从艺术风格上还是题材上都体现着统治者的世界观——专制独权。例如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中冥王的巨大权力,阿波罗的至高无上等都代表了贵族的力量,还有场面布置的华丽展示了贵族雍容的生活场景。这些都表现出了当时歌剧创作都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蒙特威尔第在创作上具有正歌剧的显著特征。巴洛克时期,中产阶级与贵族统治者的斗争引发了阶层之间的动势,使得巴洛克艺术在观念上都是大胆的富于装饰性的,在音乐创作上感情表现强烈具有激情风格。如17世纪初,佩里的《尤丽狄西》创作时,复调音乐几乎被摒弃,乐队的作用也只是歌明旋律的陪村,如此恶劣的形式下, 歌剧的最初模式应运而生。最初的歌刷,诗歌为主音乐为辅,这种歌剧结构单一,听上去枯燥乏味,使歌剧在音乐创作上难以获得重要地位。

    17世纪中末期,歌剧单纯追求唱法与音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并开始追求豪华奢侈的场面,角色与结构完全程式化,歌手也会按个人喜好对音乐、剧本进行改编,加大了作曲家的工作量,他们要为之写出更为纯粹炫技的咏叹调。这些都导致了歌剧的衰退。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改革,而影响最彻底最深远的便是格鲁克对歌剧的改革。他主旨是质朴、真实是艺术美的原则,将矛头直接针对散发出腐朽气息的贵族风范的意大利正歌剧,主张音乐应为戏剧服务,要借助纯朴自然的音乐服务于歌剧内容,以更具真实性的手法来表现,这些真实而具有戏剧性的特点,对歌剧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奥菲欧》与《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作品影响分析

    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这部作品,创作于巴洛克风格兴起的时期,也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3]。最初歌剧的一般特征在演唱上采用朗诵风格,强调歌词的清晰表达,但缺乏咏叹调,伴奏乐器给人的艺术印象不深刻。1607年蒙特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是巴洛克时期的典型代表。剧中使用了大量的抒情咏唱形式,乐队规模是1600年《尤丽狄茜》上演时所用10倍,同时减弱了早期歌剧中的宣叙调的呆板性,首创了弦乐的拨弦和震弓手法。

    格鲁克的歌剧《奥菲败与尤丽狄茜》创作于古典主义初期,它是格鲁克作为改革者创新意图最为鲜明的一部。18世纪初,意大利正歌剧因其明显弊端遭到人们反感。格鲁克在此时改革正歌剧并获得成功。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是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形式促进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歌剧作品是追求理性与真实、朴素与自然的风格,十分强调音乐本身的表情作用[4]。由他创作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实现了这些改革的主张。在他的歌剧中不追求炫技性的表面华丽效果,而十分强调精炼戏剧结构,删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追求理性与真实、自然与朴实的风格,并采用有伴奏的宜叙调使歌剧更富情感和歌唱性,从而使得歌剧这一体裁重新焕发了生机,使歌剧完全符合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审美原则[5]。

    由此可见,蒙特威尔第确立了正歌剧的基本模式,使正歌剧走向繁荣,而格鲁克继承发展了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改革,使意大利喜歌剧得以确立。虽看似冲突,其实不然,作曲家都是通过改革使歌剧得到进步与发展,至于其他,那只是结果而已。在歌剧之外, 两位作曲家皆有不少优秀的作品,也对他们各自所展示其音樂的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力,故二者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

    3 结语

    《奥菲欧》作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不论是巴洛克时期或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五幕或三幕结构,严肃的悲剧风格或朴实自然风格,都以歌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古希腊神话中人们的智慧与文明,从而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为后世歌剧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因此,笔者将两部歌剧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究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巴洛克时期的贵族文化和以启蒙运动精神为主旨的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化对这两部歌剧风格及地位所产生的影响。笔者有志于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对此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从而运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以“奥菲欧”为题材的歌剧作品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剖析。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张丽娜.格鲁克与《奥菲欧与尤丽迪茜》[J].文化学刊,2008(6):128-131.

    [3]乌尔夫.科诺尔德.蒙特威尔第[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叶婷.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比较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225-226.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