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对话策略例谈

    冯宇燕

    新课标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应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师生对话式的教学形式。教师是语文教学的指导者和主导者,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师生对话方式、掌握师生对话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的互动水平。但是某些教师对师生对话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造成师生之间的对话有很多的“水分”,如果不能及时“拧干”水分,势必会影响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效果。

    一、提高互动对话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就需要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讨论和交流。很多语文教师总是担忧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在讨论和交流问题的时候,总是不能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彻底的分析和探究,而是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就给了他们正确的答案,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深入发散开,就被正确答案打扰了,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依赖心理,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配角。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使互动对话与交流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一些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喜欢问些泛泛的问题,通过泛问泛答的形式开展师生互动对话,课堂气氛热火朝天,但认真分析学生回答的答案,只会发现“对”“不对”“是”“不是”等形式,这样的师生对话已经成为了形式主义,互动对话的效果和针对性根本无从谈起。

    在教学《三颗枸杞豆》一文时,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本文的作者在小时候逃学的原因是什么?”并给学生的答案提出了附加條件:要求男生回答两个以上的原因,并且在15字以内。要求女生回答3个原因,且把答案控制在20字内。这种限制答案数字的分组式回答问题,调动了男女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和加深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的效率提高了,针对性增强了。

    二、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

    在一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语文教师对着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进行回答,但是有些语文教师喜欢点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学习好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答案,但是学困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欠缺,表达能力比较弱,即使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不敢轻易举手回答问题,因为他们怕回答不正确而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仅仅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那么教学就成了教师与这几个举手学生的专利,而其他没举手的学生就被边缘化了,这样的课堂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互动对话的盲区。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应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并改变提问的形式,这样就能把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的语文思维激活,进而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在教学《柳叶儿》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在童年的时候,为什么抢柳叶儿吃被认为是一件最愉快的事情?在去抢柳叶儿吃的路上,作者描写了一些景物,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问题刚说完,便有一些学生举起了手急着回答问题。这次找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学生进行回答。选中的没有举手的学生看起来有些诧异和紧张,他谨慎地站了起来,看着教材,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回答。给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要回答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难度,因为最先选择问题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他认为简单的、能回答出的问题。

    为了扩大互动对话的覆盖面,为了让学困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对话中来,特意把优先选择回答问题的权利给了学困生。学困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好语文,从而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表现自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某些教学环节应该有意多给学困生一些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让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不但是提高全班学生共同进步的教学手段,更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有的职业素质和基本意识。

    三、设置有难度和有层次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教师和学生都在课堂上,甚至在听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由于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或者没有层次性,学生不用深层次思考就能获得答案,这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开小差。这样的对话形式看似对话的双方都在,但实际上对话的主体学生已经缺失,对话成了教师“自娱自乐”的活动。课堂上的互动对话不仅仅是师生二人的观点交流,还应是深入的情感交流,每个学生都是各具特色的个体。为了与学生进行深入地充分地对话,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和教师进行真情的倾诉,就需要构建一定的对话情景,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对于被教育、被听课的学生来说,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地鼓励和相信他们,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对话的自信,消除他们的顾虑,进而积极勇敢地参与到对话中。

    总之,对话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必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