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林世选 郝现军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的建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建构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志码]A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同时,科学发展观本身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进步成果的总称。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维护生态平衡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实际行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等。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的实现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是对工业文明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原始文明时期,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神秘性和不可侵犯性,人对自然的作用力极小,大自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态平衡,按照自身的规律演化,人与自然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和谐关系。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人类还依赖于所生存的自然环境,较多地直接依赖生物圈的初级生产力,科学技术还不足以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工业文明时期,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而人类却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生态危机和社会灾难。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质量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有害物质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严重,并呈现全球性;同时,贫富差距拉大、传统美德缺失、信用危机、恐怖主义猖獗等一系列社会危机也随之出现。在此背景下,人们重新审视工业文明、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回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1930年代,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创立了“大地伦理学”,唤起了人们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此后,《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只有一个地球》等一系列“绿色”经典著作相继问世,生态文明思想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为人所接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里约热内卢宣言》,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最广泛、最高级别的承诺,并由理论变为各国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21世纪初,学者们在深化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包括生态生产力及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许多国家进行了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

    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深刻认识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国当代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从哲学的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问题的关系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特征。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整体发展观的基础上,不但把我国社会发展置于整个世界发展的大系统中,而且把我国社会发展本身看成是其中的一个小系统,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系统的观点评价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整体进步,不仅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而且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具体言之,就是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发展的统一,促进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协调的动态发展原则,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发展的范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拓展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视野。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提出,彰显了它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生态危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共同发展,没有生态文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2.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维特征。它以全面协调的发展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应怎样发展以及怎样全面发展的问题,为解决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1]

    所谓协调发展观,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和谐,而不是分裂与对抗。[2]其目标指向主要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去向大自然索取,就可能产生人类需求欲望的满足与自然承受能力的矛盾。当前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地方相当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鉴于此,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将“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为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切入点。这是我们党对我国当前现实深刻洞察的结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它强调社会发展要有潜力、有后劲、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具有深远的前瞻性。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近年来依靠拼资源而获得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可持续发展观主张经济的增长应维持在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平衡和稳定的限度之内,不能超出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要将人的行为建立在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即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相和谐,在自然界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一代接一代地使发展永续下去。可持续发展观从生态整体的视角,强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健全的生命维持系统,不但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健康生活、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

    4.“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在的好处,不断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论的高度,确立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要围绕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环境等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和服务,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都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将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它们的最终价值目标都是以人为本。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价值观是人类意识中最深层的东西,不为人们明确察觉,它通过对人的心理情感、意志和信念的巨大影响,作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对各种生态问题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长期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精神世界中价值取向的褊狭,是最终造成地球生态系统失调的根本原因”[4]。质言之,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就是与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观相对应的传统价值观念。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扬弃传统价值观,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发展价值观的建构。

    1.自然价值观建构

    工业文明的自然价值观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为哲学基础,以人类主体的眼光去审视自然客体,外在的自然界被看做供人们占有、消费和使用的对象,自然界的唯一价值就在于它对人们的有用性,即它满足人欲望的工具性价值。这一价值观作用于自然界,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征服、支配、掠夺和占有,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们陷入生态危机,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极大威胁。科学的自然价值观,要求人们彻底摆脱单纯以人类主体的眼光来审视自然客体价值,加强人类对自然母体价值的认识,以自然发展和自然价值最大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这一自然价值观要求人们不仅看到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更要看到要素与系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强调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局部要素。人作为生命有机体,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对自然界具有天然的依赖性,需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维持自己的生命。“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5]

    要建构科学的自然价值观,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使自然的母体价值深入人心。具体说,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结合我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利用各种教育机构和传播媒介,对公众进行广泛的生态教育,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工具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体,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只有科学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界生物和环境的多样性,有其不可剥夺的自身价值,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必需性存在,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其进行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必然会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第3期林世选等: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5?

    2.社会价值观建构

    唯物史观认为,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所以在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还要积极认识、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尤其是其中居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了社会多数成员的基本价值信念、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现实利益,具有整合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功能,它可以使一个人健康、协调发展,也可以维持一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后,由于受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物质主义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行为的最直接动力,个人物质欲望的满足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扩张又使得一些人只重视自我,对他人和集体漠不关心,我国许多传统美德被丢失。上述消极现象导致了人的异化、道德的沦丧,严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这就迫切要求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仅靠其自发地产生,还必须由人们自觉地建构。社会主义在我国由理论变为现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和可靠的社会基础。但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是非不分、善恶混淆的现象,严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积极整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建构具有历史和现实合理性的、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一个普遍认同的价值尺度,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最大限度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当代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明确了我国当代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发展价值观建构

    工业文明的发展价值观是一种为了发展而发展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它过分注重如何才能更快地发展,而忽视了为了什么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它过分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几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怎样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展开。其后果是:一方面,在短时期内,物质财富迅猛增长;另一方面,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危机出现,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同时,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加剧。这些矛盾又深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工业文明的发展价值观在实践中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不具有可持续性。彻底转变这种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的价值观,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环境等多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言之,发展不仅要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群体、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不仅要实现代内公平,还要实现代际公平。

    总之,生态文明的时代已经来临,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真正做到“辞旧迎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行为规范及其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1):6.

    [2] 郑永廷.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53.

    [3] 胡锦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N].人民日报,2004-03-11(1).

    [4] 刘德龙,江帆.生态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和现实反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

    [5] 林世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