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园软暴力调查与思考

    韩秀

    〔摘要〕校园软暴力属于校园欺凌的一种,是一种心理上的暴力,主要包括言语欺凌(恶意取笑、起侮辱性外號、辱骂、威胁等)和关系欺凌(恶意造谣中伤、挑拨、排挤、孤立等)。相较于殴打、冲撞等肢体欺凌,校园软暴力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自编高中校园欺凌调查问卷,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校园软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干预方式。

    〔关键词〕校园软暴力;言语欺凌;关系欺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3-0019-05

    一、缘起:心理咨询室的几例个案

    个案一:高一男生小A,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被班主任严肃批评后径直跑到心理咨询室掩面痛哭,半个小时后情绪渐渐平复,开始诉说心中委屈。“平时经常有人私底下说我娘娘腔,我多少也听到一些,虽然我表面上故作开朗,不受别人的影响,但内心非常难受。前几天运动会上,被抓拍的一张照片被同学做成了‘表情包,在班级QQ群里经常被人转发,我也没有反击,大家习以为常了,甚至有人在校园贴吧转发。今天课间,男生小B大声说我‘像个娘炮,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对他挥起了拳头,其实当时我也是害怕的,但是愤怒的情绪更多,我就一拳打在他身上,班主任闻声赶来批评了我,可她只看到我在小B身上留下的肉眼可见的伤,却看不到小B和同学在我心里留下的痛,他们对我精神上的伤害和羞辱我真的受够了。”

    个案二:高三女生小E,性格温和,皮肤白皙,相貌出众,经常收到同年级男生给她写的情书。“室友一直暗恋同班男生T,但有一天T当众向我表白了。我并没有谈恋爱的想法,更何况已经高三了,目前我的成绩只是中等,我恨不得把全部心思用在学习上,不想为其他事情分心,所以婉拒了他。可从此以后,室友开始仇视我,说我坏话,并且拉动其他女生一起孤立我。现在班里的女生几乎都不跟我说话,却在私底下议论纷纷。有一次我走到宿舍门口听到室友诽谤我,说我勾引了男生还拒绝人家,是个‘绿茶婊,我跑到操场上哭了好久。宿舍里实在住不下去,我跟我妈说晚上睡不好,开始通校。但是,白天在学校上课、自习时,我脑子里常常是她们议论的话题,下课时我在看书,很多同学就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有些人还会不屑地发出‘切的声音。好像我认真学习是错误,那种被人莫名扣帽子的痛苦,让我感觉很难受,很压抑,无处发泄。”

    个案三:高一女生小W,性格内向,成绩中下。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答错,老师随口一句“笨哦,讲了一节课还不会”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之后上课,只要小W起来回答问题,就有很多同学起哄、嘲笑。“学习上,我有不懂的题目不敢问老师和同学,成绩也越来越差,妈妈经常责备我学习不上心。我内心很绝望,在这个班我没有一个朋友,平时都是独来独往,在宿舍里,室友把我当成空气,对我爱搭不理的。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水溅到室友身上,她不由分说地就用一盆水反击我,还不断用言语威胁我。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难过得想死,不想上学,我常常在想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经测评,小W的SDS和SCL-90量表得分均较高(SDS得分65分,抑郁因子分38分,焦虑因子分40分),家长将其带至精神科检查,医生诊断小W已患上中度抑郁,之后小W选择休学。

    这几个个案都经历了一种无形的伤害,即校园软暴力。校园软暴力属于校园欺凌的一种,是心理上的暴力,主要包括言语欺凌(恶意取笑、起侮辱性外号、辱骂、威胁等)和关系欺凌(恶意造谣中伤、挑拨、排挤、孤立等)。相比于殴打、冲撞等肢体欺凌,校园软暴力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但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心理咨询室接待的遭受校园软暴力的个案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为此,我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理论依据,拟定了一份高中校园欺凌调查问卷,经过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讨论修改,最终成稿,并选取当地三所普通高中(寄宿制)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问卷采用钉钉表单大师进行在线匿名调查,共发放650份,回收587份,回收率90.3%,其中有效问卷541份,有效率92.2%。问卷统计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性别。男生280人,占样本总量的51.8%,女生261人,占样本总量的48.2%。

    2.家庭环境。此次调查的群体中,非单亲家庭占72.1%,单亲家庭占27.9%。独生子女占56%,非独生子女占44%。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1.在是否遭受过“校园欺凌”这个问题上,有61.4%的学生认为“自己从没有被欺凌过”,其中独生子女占比31.8%,非独生子女占比29.6%,非单亲家庭占比45.7%,单亲家庭占比13.9%,也就是说,单亲家庭的孩子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比例远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

    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具体类型上,分别有3.9%和2.3%的男生和女生表示遭受过肢体欺凌,27.9%和25.7%的男生和女生遭受过言语欺凌,24.3%和31.8%的男生和女生遭受过关系欺凌。调查结果表明,在高中生中,肢体欺凌是少数,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等校园软暴力才是高中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这也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而在遭受关系欺凌这一项上,女生的感知和体验要多于男生。

    2.在“你是否欺凌过他人”这个问题上,有81.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对他人实施过校园欺凌,分别有17.9%和18.8%的男生和女生表示自己实施过校园欺凌,其中有3.9%的男生和2.7%的女生对他人实施过肢体欺凌,11.1%的男生和14.6%的女生实施过言语欺凌,8.9%的男生和14.9%的女生实施过关系欺凌。实施校园软暴力的比例远低于遭受校园软暴力的比例,说明被欺凌者的感知力明显强于欺凌者。访谈发现,欺凌实施者对哪些行为属于校园软暴力缺乏准确认识,他们认为排挤、孤立不算欺凌,只是同学间的玩笑。

    3.在“校园软暴力发生的地点”这个问题上,有33.5%发生在宿舍,18.3%发生在教室,15.7%发生在操场,15.1%发生在去食堂的路上、学校广场、实验室等校园其他地方,还有17.4%发生在校园外(含网络上)。由此可见,在寄宿制学校里,校园软暴力实施最多的地方是封闭且人员相对较少的小空间——宿舍。

    4.在“言语欺凌的具体呈现”上,恶意嘲笑、讥讽占31.7%,起侮辱性外号占26.8%,传播八卦、在他人面前說坏话、诋毁对方占18.3%,当面呵斥、谩骂占11.4%,威胁恐吓占9.5%,其他占2.3%。

    在对遭受过言语欺凌者的进一步调查中,问卷给出了1~5分的等级评定,分值代表遭受言语欺凌的程度。4.1%的被欺凌者选择5分,92.4%的被欺凌者选择集中在2~4分,3.5%的被欺凌者选择1分,总体程度为中等,可见言语欺凌虽然比较常见,但欺凌言辞并不激烈,大多数通过恶意嘲笑、讥讽、侮辱性词汇进行人身攻击。

    5.在“关系欺凌的具体呈现”上,排挤、孤立占37.6%,爱答不理、冷漠相向占25.4%,挑拨离间占17.4%,恶意造谣中伤占14.3%,歧视等其他占5.3%。

    在对遭受关系欺凌者的进一步调查中,问卷给出了1~5分的等级评定,分值代表遭受关系欺凌的程度。17.3%的被欺凌者选择1分,认为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69.5%的被欺凌者的选择集中在2~4分,总体程度为中等;13.2%的被欺凌者选择了5分,即感知到严重的心理伤害。人际关系上的伤害,不仅会影响被欺凌者当下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状态,更会对他们日后的交友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6.在“如何应对校园软暴力”这个问题上,选择不作声、自己默默承受的占42.8%;选择以牙还牙、报复对方的占18.7%;选择与对方沟通交流、协商解决的占17.4%;选择求助老师的占8.4%;选择求助家长的占7.5%;其他占5.2%。说明遭遇校园软暴力时,更多的学生倾向于自己默默忍受或置之不理,具体原因有:“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告诉老师或家长没有用”“害怕对方进一步报复”,等等。但选择沉默或者独自承受,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使得被欺凌者更加无法摆脱校园软暴力。

    7.在“看到他人遭受校园软暴力,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上,有46.3%的旁观者选择不掺和或者默默走开;有25.7%的学生选择在一旁围观、看看热闹;有17.8%的学生选择上前阻止,帮助被欺凌的同学;有6.2%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或家长,希望他们提供支援;另有4%的学生选择其他。大部分选择“不掺和或者默默走开”的旁观者的理由有:表面上看,校园软暴力中,被欺凌者受侵害程度并不大、害怕欺凌者之后被报复、即便报告老师也无济于事等。

    8.在“对校园软暴力的看法”这个问题上,84.6%的学生认为“是一种不良现象,应坚决予以遏止”,58.6%的学生认为“比较普遍,软暴力实施者肆无忌惮,因为精神暴力很难处罚”,71.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心理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47.5%的学生认为“家长和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校园生活状况,多与学生进行交谈”,34.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使同学之间多些机会了解和沟通,友好相处”。

    三、高中校园软暴力频发原因探析

    (一)对校园软暴力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淡薄

    高中校园中,相比于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等,校园软暴力比较隐秘,容易施行,且没有明确的约束规范,故常常被忽视。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欺凌者对哪些行为属于校园软暴力缺乏准确的认识,较多学生认为排挤、孤立、嘲笑等是同学交往中的正常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研究表明,许多教师与家长也这样认为,甚至有些教师和家长实施了软暴力却不自知。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软暴力实施者对自己的行为无所谓,意识不到其伤害性,被欺凌者或一再容忍,或“以暴制暴”,旁观者视而不见甚至以此为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校园软暴力的持续存在。因此,对校园软暴力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淡薄、学校相关教育缺失,是校园软暴力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受群体影响

    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体交往是整合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校园软暴力频发部分源自群体的影响,高中生尚未形成完备的价值观,在群体交往中常常相互影响彼此的是非观念和行为。一些高中生学业或人际交往失败,缺乏有效的解决冲突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会通过实施软暴力的方式找到自身的价值或宣泄自己的情绪。一旦出现校园软暴力,群体间就会相互习得这种行为模式,对被欺凌者实施软暴力,前文案例中的小E等三人均遭受过这种群体软暴力。软暴力行为模式在所属群体中获得接纳和认可后,往往还会影响旁观者的行为和判断。正如一个学生在调查中写道,“当校园软暴力发生在别人身上,你没有勇气站出来去帮助他,不是因为你不够善良,而是在那样一个未成年的小社会里,你害怕也会像他一样被大家孤立。”

    (三)家庭教育模式中问题的迁移

    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家庭的交往模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或放任自流会让孩子形成专制型的行为方式,如敏感专横、自我中心等,一旦出现矛盾,孩子就用辱骂、嘲讽等刻薄的言语攻击他人,使用校园软暴力来解决问题。父母过分严厉、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则会让孩子形成顺从型的行为方式如自卑胆小、一味忍让等,这样的孩子遇事不愿与父母沟通,在遭受校园软暴力时不知如何应对。

    此外,孩子也会习得父母的冲突处理模式,并将其应用在同伴交往中。比如,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双方长期对对方置之不理,给彼此造成一种压抑的氛围,孩子习得后会将其运用到与同学的相处中,有的长期不合群,有的对周围的同学冷言冷语,甚至联合其他同学孤立与自己发生冲突的个体。调查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感受到情感支持不足,情感需求不被重视,发生和遭受校园软暴力的频率都要高于非单亲家庭的孩子。

    (四)网络媒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高中生接触社会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媒体。在网络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各类负面言论层出不穷。中学生易受该类过激言论的鼓动,其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也会因此被影响,从而产生不良的是非观,继而导致各类校园软暴力的发生。网络为虚拟空间,由于其信息资源获取和传播的便利性,使得校园软暴力的实施更具有随意性和广泛性,家长老师很难介入干预。案例中的小A在班级QQ群中受到表情包群嘲,虽然这种欺凌发生在虚拟社交空间,但带给小A的情绪和心理体验是十分真实且痛苦的。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软暴力足以在心口上留下终身难以消除的阴影。所以说,网络媒体中产生和传播的不良社会风气,也是产生校园软暴力的重要因素。

    四、高中校园软暴力干预与思考

    校园软暴力潜伏在校园的某个角落,虽然不是直接在身体上做出伤害,但无形中会对被欺凌者造成诸多心理和精神伤害,比如,挫伤其自尊心,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会诱发其反社会行为或引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面对校园软暴力,我们要有零容忍的态度,更要有切实有力的行动。我结合个案及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个建议。

    (一)加强校园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要重视校园软暴力现象,通过组织相关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师生对校园软暴力危害的认识,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校曾策划以“远离校园软暴力,共创和谐友善校园”为主题的“五个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观看一场电影《少年的你》,开展一场以“校园防暴力”为主题的法制教育讲座、一次“远离校园软暴力”主题班会活动、一次“反校园软暴力,善待身边每一个人”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及一场以“校园软暴力该不该以牙还牙”为辩题的辩论活动。“五个一”系列活动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启动,以“远离校园软暴力,共创和谐友善校园倡议书”签名形式收官,运用多种形式普及防止校园软暴力的相关知识,倡导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并就如何预防及应对校园软暴力等内容引发全校师生深入思考与探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全体师生共同关注、坚决抵制校园软暴力,创建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

    (二)班主任细化班级管理,教师警惕无意伤害

    班主任是预防及干预校园软暴力的重要角色。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除了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转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班主任还应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引导学生友爱互助,真诚待人,既不当残忍的欺凌者,也不当冷酷的旁观者,更不当沉默的被欺凌者,形成抵制校园软暴力的班级合力。此外,班主任要多关心和帮助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外貌奇特、性格内向、社交能力不足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曾强勇气,可以通过让他们参与班级事务,增进与其他同学的互动,提升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

    作为教师,尤其需要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已经成为一种软暴力,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尚在建设中,强烈而敏感的自尊心与脆弱的自卑感并存,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者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有可能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其一生。

    (三)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心理援助机制

    学校应建立完备的心理辅导体系,系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心理援助机制,对校园软暴力进行预防和干预。首先,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通过学校保安处、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老师、心理委员等捕捉学生的软暴力行为和倾向,报告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异常情绪状态,尽早预防或及时减轻校园软暴力带来的伤害。其次,建立心理辅导室,对被欺凌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慰藉他们受伤的心灵,减轻其焦虑,帮助他们恢复安全感和正常的社会功能。调查发现,由于在心理辅导室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共情和宣泄,大部分被欺凌者更愿意到心理辅导室求助。条件允许的话,心理专业老师还可以对校园软暴力的实施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为辅导。最后,学校应定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培养敬畏生命、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综合素养,提升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被欺凌者明确自身的态度与对策,提升应对能力

    在遭受校园软暴力时,被欺凌者不应一味承受,而应该学会设置底线,表明态度。如案例中的小A,一开始被很多同学取绰号嘲弄时,尽管他心里受伤但表面却装作不在意,无形中加剧了他人言语欺凌的发生,甚至一再被伤及自尊。如果小A能尽早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同学知道这不是开玩笑,已经触及自己的底线,希望大家停止这种行为,主动对局面有所掌控,就能有效减少自己受到的负面影响。用肢体进行反击,以暴制暴只会让事态更加糟糕。

    此外,被欺凌者需要增强自身的控制感和应对能力,必要时可以求助他人。如案例中的小W,遭遇校园软暴力感觉自己无力应对时,应积极向家长和老师寻求支持和帮助,从而达到减轻自己受到的伤害甚至遏止欺凌者行为的目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反抗校园欺凌的人,会有更好的社会竞争力,也会更为成熟。积极应对校园软暴力,不但会减轻被欺凌者当下的负面影响,还会给其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

    (五)家长提升教育能力,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家长应以身作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孩子学习识别和建立善意的、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同时要注重孩子积极品质的培养,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及时制止孩子的错误言行,避免放任不管、教而不当。此外,家长还应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沟通交流,做孩子强有力的后盾,陪伴孩子一起應对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当孩子面临校园软暴力的时候,家长要能够挺身而出,合理合法地保护孩子。

    当然,防治校园软暴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除了学校、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更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比如,积极争取制定完备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完善反校园软暴力的法律体系,对校园软暴力形成法律约束。此外,要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合理管治,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这是人性之本,也是人格成长的需要,希望校园软暴力能真正被重视和干预,愿每一个人都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第二中学,衢州,324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