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策略研究

    陆冠业

    摘要:媒体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主要是师生、校友、家长为传播对象的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受众较为特殊,高职院校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最大程度利用“融媒体”宣传的效力,打造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全媒体覆盖的“新闻厨房”,建设好融媒体中心,有效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融媒体中心建设人才队伍、体制机制、技术支撑方面为方向,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形成,加强高职院校思想宣传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融媒体;高校宣传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0-0125-02

    融媒体中心作为一个融合性的平台,不仅承担着弘扬高校风采的责任,更希望能够成为学校与同学们交流的窗口、老师与同学们沟通的纽带、学生们锻炼与展现自己的舞台。高职院校的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要精心筹划、因地制宜去推进融媒体中心落地,发挥好融媒体中心人才的作用,并在组织制度和技术上落实保障。

    1 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基础是提供良好的融媒体人才发展平台,完善竞争考核

    事实上,人才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针对员工的短期、即时培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耗费大量的时间、物力、财力培养出所需人才后,如何才能留下人才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编制内人员的保障相对完善、偏于舒适而活力欠缺。而采编、新媒体等核心一线部门的编制外人员多是出于对于行业的热爱以及怀抱留乡工作的情怀,对于他们,除了情感维系外,也应当从其他方面给这类人才一定的保障,从而从根本上激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只有激发编制内人员工作活力,保障编制外人员待遇,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内生型人才,做强、做大自身的人才队伍。

    第一,需要打通人才晋升制度,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如融媒体中心实行“中层干部竞聘制度”,所有在岗人员都可以报名竞选中层干部,最终由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共同投票选出。通过这种方式,融媒体中心就可以选出一批能力强、有干劲的中层领导,其中编外中层干部约占40%左右。这种方式拉平了编制内外人员的晋升通道,为他们各自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上升空间。

    第二,需要完善人才考核的机制,实行竞争激励机制。要想真正做强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的人才队伍,必须要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协调编制内外人员待遇差距,要在职工中实行科学的竞争激励,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同工同酬、优劳优酬,从而激发编制内外人员工作的活力。而目前的状况是,编制外人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其工作热情,而编制内人员却只能“惩”不敢“奖”,使得存在部分编制内人员慢慢对会对工作产生厌倦的消极心理。只有突破这种机制体制的束缚,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工作人员活力、留住优秀人才。

    第三,需要改革高职院校内媒体从事人员技术职称的相关评定机制。媒体融合后,编内编外人员都可以平等的通过业务成果的积累参与职称评定,这对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力较大,但按目前的职称评定标准和程序,对高校的媒体从事人员而言获得中级以上职称难度较大,要求较为严格,如要求须获得省部级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社(台)级二等奖及以上新闻奖的要求。因此,在设定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从事人员在职称评定上要进一步向技术化倾斜,给他们更大的晋升空间、更多获得感,才能更有利于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的发展。

    2 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核心是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高校融媒体中心需要完善的制度去保障整个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在一方面要求新闻生产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了使新闻制作过程更加顺畅,保证新闻的政治正确性和思想正确性,避免出现明显的文字和图片错误,在制作过程中要在制度上明确主体责任,让每一篇文章都能追根溯源。另一方面就需要高职院校党委强化整个融媒体建设的战略统筹,将融媒体中心建设列入院校党委的中心工作,着重加强对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每一年出台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分别从融媒体中心负责部门、融媒体中心的机构编制、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标准、资金扶持等层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融媒体中心的实施方案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机构改革。融媒体中心原则上是公益类组织机构,承担院校党委、院校新闻舆论宣传任务,因此,高校融媒体中心的基本模式是自上向下的顶层设计模式,要使融媒体中心成为学校新闻采编发布系统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在组织结构上,由院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对学校宣传工作的核心和专题做出决定,对内容审核和分配进行把握;在新闻制作方面,依托公共交流群、校内投稿平台,将师生们的供稿聚集在一起。然后,根据校园网、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不同媒体定位的定位需求编辑后发布,使单一新闻报道可以以多版本、多端口、多形式呈现,呈现后及时将网络链接推送到全体师生手中,激发广大师生投稿和浏览的积极性;同时在相关新闻传播方面,要及时与校报、校园TV等媒体对接,从而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形成媒体新闻制作的闭环过程[1]。

    二是关于财政保障。高校要解决好建设融媒体中心的一个资金来源,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这个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不同于地方的区县融媒体可以有广告的经营收入,所以高职院校也需要科学地去进行测算,必须要公益性的实行财政保底。为此,高职院校党委需要为融媒体中心从购买服务的角度加大对中心建设的财政投入,不仅要通过“输血”的手段,还要增强融媒体中心本身的一个“造血”功能,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高职院校为融媒体中心设立专项资金,保证融媒体中心能正常运转,让融媒体中心可以集中精力去进行创作。

    三是关于功能定位。融媒体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应充分发挥其立足校园、贴近师生的优势。在整体的一个功能定位上边,突出时政新闻+校务+服务,必须在丰富服务功能上多加设计,要能够达到紧密贴合各高职院校的校情实况,把握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将服务师生作为融媒体中心的一个主要目标确定融媒体中心的具体功能,使其成为可以被全校师生依赖使用的一个平台。

    3 高職院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是依托媒体传播的技术,发挥技术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术支撑着人类的信息传播体系发展变迁。媒体融合是技术驱动下的大势所趋。在如今,在无论是5G技术或是大数据还是说云计算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个背景下,加速了媒体传播的技术更新周期,技术对融媒体的发展的影响力呈上升状态。升级校内宣传平台,为融媒体中心更新换代新媒体技术,对融媒体中心优化内容供给,夯实采、编、写的物质基础有着关键作用。

    融媒体中心需要依托互联网、信息共享、即时通讯等发挥技术支撑,通过校报、校园TV、“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向师生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网络宣传阵地话语权。多形态的媒体需要依托多样化的新技术,互联网传播内容与传统的纸媒、电视媒体不同,要利用好如无人飞行器拍摄、VR全景、网络直播等,以强化融媒体平台的技术水平[2]。高校融媒体中心可以结合宣传工作的需要,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去进行技术升级。软件方面可以开发研制投稿平台,建立相关新闻通讯员平台;硬件方面可以配置校园演播室、剪辑工作台、录音棚、摄影棚等。硬件的服务功能可开放给全体师生,全体师生都可以申请使用相关硬件,这对融媒体资源采集提供了素材保障,也为融媒体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 结语

    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在创新和拓展高校思想宣传工作,高职院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筹划和推进过程中会存在各种问题,也会遇到一些阻力,高职院校党委需要逐步克服在人才队伍、体制机制、技术支撑等问题,精心谋划,因地制宜,迎难而上,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展好高校思想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任文珺.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21-24.

    [2] 梁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经验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启示[J].新闻世界,2019(9):48-51.

    (责编:陈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