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好”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教育素养

    王梁 王焕轶

    〔摘要〕从论述“教育是最美的相遇”这一命题出发,提出教师应是美的化身,美好应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基本教育素养,教师应着力修炼自己的“美好力”。对“美好力”作了个性化解读,阐述了美好力的三重展现:形象美好、气质美好、人格美好,探解了教师修炼美好力的两种视角(路径):看见学生,看见自己。

    〔关键词〕美好力;教育素养;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3-0044-03

    教师的素养结构及其构建一直是广大研究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要命题。进入新时代,教师如何更好地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帮助他们的人生出彩,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成为摆在整个教育界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都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完善、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

    在我的求学生涯和职业生涯中,教师给我的印象大致可以分为美好和不美好两类,并因此给予我或好或坏、或深或浅的教育影响,因此,我认为美好应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基本教育素养,以下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育是与美的相遇

    对于教育的内涵,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论断,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提出了“教育是美的相遇”的观点,我以为很好地表征了教育的人际属性和要素属性,是一个较容易为人所理解接受和实践运用的界定。

    人生最美是相遇。教育的相遇论首先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生的相遇属性,人生短短数十载,他遇见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瞬间,遇见广袤宇宙中的某个空间,遇见万物生灵的某个片段,相遇、融化、燃烧,然后幻灭……这就是人生的过程,也是人生的精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张爱玲写得更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于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是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之间的相遇,会在电光火石间擦出美丽璀璨的火花,看不见,摸不着,但升腾在彼此心间,辉煌、恒久。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学校被赋予“象牙塔”之美称,散发着圣洁的光辉。在这方天地里,发生着多少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从理想状态而言,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的相遇都是美的,每个人通过学习、阅读与古今中外的生命相遇也是美的。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拓展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让个人的世界变得更博大、更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新人、一个美的人。

    教育重在培育美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学生才堪称优秀?很多时候,片面看重学生的成绩、升学,导致我们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狭隘、冷漠、自私、僵化的种子。大家应该还记得,湖南沅江某中学的罗姓高三学生杀死了自己的班主任老师,那三十几刀他是分两个阶段刺下的,这个学生的成绩在班级数一数二,班主任常常为他开小灶;央视《面对面》节目一位将脑瘫儿子培养成北大本科、哈佛博士毕业的伟大母亲回忆了当初孩子进入北大被室友欺凌的往事。这些层出不穷的教育失败事件让我清晰地形成一个基本的教育价值判断:好的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并能够促成学生的美好品性、人格力量、幸福快乐、自我超越,这也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成功的最高标准。

    拓展来说,一个具有美好品性、优秀乃至卓越的人能够达成两种和谐,一是自我与他人层面的,他会展现出亲和力、感染力、领导力,很多人都愿意跟他在一起,愿意接受他的组织和领导,亲近他、欣赏他、敬佩他、推崇他,这相当于一种个人魅力和人格力量。二是自我内部层面的,他会时时处于身心健康、生活充实的流畅状态中,幸福安宁。

    二、教师应是美好的化身

    千百年来,教师被打上了很多独特的标签,比如智慧、蜡烛、奉献、园丁、天使等,从“教育是最美的相遇”这一命题出发,我以为教师应是一个美好的人,是美好的化身,这一点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可以从以下两点加以理解。

    一方面,教育是一种关系学,是美的互动,是生命的辉映,教师在此关系中处于主动位置。

    学生进入一所学校,来到一个班级,遇见一位位老师,与他朝夕相处,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一点点获得知识、能力、思想、人格等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要素,从而一步步成长……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训练,但是诸如思想、人格等生命状态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融进学生的生命河流中。

    所以教师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健康、鲜活、生动、美好乃至高贵实际上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教育力量、最持久的教育影响……有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就不只有知识的增长、分数的提高,他的整个生命都会被打开,整个精神都将被贯通,他的成长发育便是全方位的,不畸形,不板结,不生硬,看上去是自由舒展、匀称和谐的模样。

    另一方面,现实问题是有些教师不够美,不够好。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入职门槛、专业标准以及整体的社会地位都不是很高,加入教师队伍的人可谓良莠不齐,该行业并没有吸引到最优秀、最美好的人才来当教师、做教育。每个受过教育的人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经历过的诸多教师中,真正让自己永铭于心的很少,大多数教师的形象是模糊的,甚至不少是丑陋的。

    目之所及,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都不够美,不够好,诸事不顺即心情阴郁,学识浅薄只生搬硬套,眼界狭窄,独断专行,乃至只育分不育人,功利市侩,邋遢粗俗……学生与如此形象朝夕相处,能汲取到什么样的人格滋养呢?

    有一次我在参观考察中无意间遇到一位教师在走廊上大骂一位学生,语言刺耳污秽,声音响彻整幢办公楼,还波及对面的教学楼,引来不少师生侧耳侧目。

    陪同人员解释,她是该校的一位骨干教师,是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这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教师该具有的正面风范和良好气质,在这位教师的大吼大叫中荡然无存。也许很多年之后,这位教师依然会被学生铭记,但难忘的不是温馨美好,而是丑陋不堪。

    由此我联想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布置的考核评价、教育部门推出的研训都不应局限于课程标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等“术”的层面,更应包括让教师如何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更有意义等诸多内容。教师好,学生才能真的好。

    三、教师如何提升美好力

    美好作为教师的一种基本教育素养,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核心素养、核心发展力,我称之为“美好力”。美好力的从有到无、从弱到强,是可以经过不断修炼而获得提升的。

    (一)美好力是一种感受、欣赏、追求、创造美好的能力

    我们强调美好、倡导美好、祝福美好,并不是在喊口号、做文章、许心愿。美好不是一个单一空洞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丰富的综合实体,包含了很多积极、正面的要素,诸如善良、豁达、宽容、进取、自律、勤奋、智慧、健康、情趣等,概而言之,即一切真善美的品性。我们并不是生来就拥有它们,而是需要通过家庭和學校的培植浇灌,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心性去汲取、塑造和充实才能获得。

    美好力看似空泛,但它却是个体人性中最为深层的本质部分,如果得到有效激发,将汇聚成不可估量的强劲动力。这种激发,一方面取决于个体自身的觉醒和觉悟,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外界环境的熏陶、感染、支持和促进。

    尽管美好力有天赋的成分,但更多是在后天的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提升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成为培育和展示美好力的良好契机。比如,2018年秋冬季节,阴雨绵延数月,太阳好似流浪到了别的星系,某一天终于回归,天气放晴,宁波某小学校长一声令下,改变原来的教学安排,让老师带着学生去室外晒太阳,沐浴久违的阳光,学生特别惊喜;再如,2019年12月中旬,第一场雪染白了北京城,一位正在北京出差的先生突发奇想,通过快递给远在广东的女儿寄去她从未见到过的雪花,也寄去父亲对女儿深厚热烈的爱,这位校长、这位父亲,就是一个具有美好力的人,他们在一个别人无动于衷的情境里创造、传递了一种特别的美好,并且让特定的对象感受到了美好。这份意识与能力,于教师而言更显重要和可贵。事实上,类似的可创造教育情境和契机比比皆是,关键要看教师是否具有美好力。

    (二)教师美好力的三重展现

    全国著名班主任郑英老师在《教育,向美而生》一书中提出了教师的美好三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我以为这可以移用为教师美好力的三重展现。

    第一重是形象美好。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外在形象其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忽视了。教师的外在形象有天生不易变的部分,但体形、衣着、仪态、声音等是可以通过锻炼、饮食、训练等方面的自律、学习和坚持加以调整改善,进而获得一个令人比较赏心悦目的状态的。

    第二重是气质美好。严格说来,气质亦属教师外在形象的一部分,但它更多地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一种精神长相,也就是说,气质的修炼主要是通过内在修炼而外化于个体外在的举手投足间,教师应该让自己看上去更显优雅、知性、明亮、温暖。教师的气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书卷气,就是要博览群书;二是文化味,除了书籍滋养,音乐、美术、摄影等文艺方面的涉猎,都能让一个人富有文化底蕴;三是烟火气,这体现了一个人对生活积极热情的态度,能够将自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经营得精致而富有情趣。

    第三重是人格美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里的灵魂指人格。心地善良、思想丰富、灵魂高贵是一个教师极致的美,这种美能够超越肉体(生理)、穿透岁月,直抵学生心灵深处,引发旷日持久的巨大震撼。

    形象、气质、人格,由外而内,内外相连,形成一个美好力系统,人格美好处于这个系统的核心位置,它的强劲辐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修饰、美化一个人的形象和气质,使这个美好力系统形成更为有机完整的合力。

    (三)教师美好力修炼的两大视角

    1.看见学生

    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看见学生就意味着看见每一个学生,看见学生的全部,就意味着能够深入洞察学生的潜能、动机、兴趣、需要、性格、愿望,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成功失败以及迷茫挣扎。

    看见学生的前提是认识学生、认识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较为全面扎实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深入并且与时俱进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是面向整体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有效处理学生的独特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成全独特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要真正看见学生,还需要放下过度的师道尊严,能以平等、尊重、真诚的态度正视学生,聆听学生的真实心声,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学生、敬畏家长,这份敬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害怕、不敢,而是对特定对象的高度重视和尊重,不自持、不轻率、不随意、不想当然。

    2.看见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适性扬才方能最优化自己的生命质量,不断反思已被证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二法宝。对于教师而言,看见自己意味着教师能时刻保持对自己的一种审视、反思并及时改进完善的意识和能力,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特长,又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局限,尤其要能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心理特征等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正向或负向表现当面临一些冲突性的教育情境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给自己提个醒,踩一下刹车,看清楚是否是自己固有的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阻碍了对事情真相、问题本质的正确认知与妥善处理,例如,当一个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的老师在面对学生犯错正欲大发雷霆的时候,及时在自己的意识层面敲一下警钟,迅速平复心绪,冷静梳理问题的前因后果,再做出理智的处理,会获得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

    看见,懂得,并且行动,会让教师获得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美好这一基本教育素养便会因此不断充实到教师的身心中去,教师的美好力也会日益增强。

    (作者单位: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宁波,315200;2.浙江省宁波市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宁波,3152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