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姚振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接触大量的文本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信息,这当然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师要有生命教育的自觉意识,在阅读目标设计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在语言鉴赏过程中渗透生命意象体验,在读写训练中渗透生命情感领悟,为学生健康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阅读目标渗透生命教育内涵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筛选,凸显生命教育意识。“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方面的目标设计属于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重视这些目标的实际落实,不能忽视其实践价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阅读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对话活动,学生与文本人物、与文本意象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都属于生命教育范畴。教师要以教学目标形式加以呈现,自然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阅读学习路线。

    如教学部编小学语文第六册《燕子》,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教学目标: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字词丰富内涵;能够理解文中长句子,感受春天的气息,可以用“增添”“偶尔”造句;有感情诵读课文,形成更多共鸣;掌握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方法;理解优美词句,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的心情……。从这个教学目标设计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渗透了更多生命教育内容,而且在“知识目标”“方法目标”中都有体现。让学生通过体会词语内涵,感受春天气息,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快乐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预想,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一定可以获得丰富的生命感知与启迪,经历生活教育的洗礼。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学习目标,从字词到句子、从描写方法到主题情感,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不断阅读理解中形成思想突破,丰富生命感悟。

    二、语言鉴赏渗透生命意象体验

    语言鉴赏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习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丰富阅读感知体验。语言鉴赏面对的大多是经典文段内容,这些内容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价值,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文字运用进行探究,还要对蕴含的生命意象展开深度发掘,让学生在生命意象感知中形成鉴赏体验。

    在教学《花钟》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并找到精彩的描写片段,展开语言鉴赏活动,说说这段文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很快就进入到语言鉴赏环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有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赏析:这里将牵牛花、蔷薇花、睡莲当成人来写了,就像我们看到动画片中的小精灵一样。教师继续引导:这些花朵充满了灵性,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你看到这些花朵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开始讨论,纷纷给出个性理解:“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这个动作描写很经典,使我们响起了‘起床号,这牵牛花分明是一个哨兵。”“蔷薇花绽开美丽的笑脸,让我们想起充满阳光的小姑娘。”“睡莲应该是一个睡美人。”教师对学生个性理解给出积极评价,语言鉴赏渐进佳境。

    教師让学生自行寻找经典片段展开语言鉴赏活动,而且给出有针对性引导,让学生由花朵想到了什么,学生都能够联想到人,想到充满生命活力的哨兵、小姑娘、睡美人,这无疑属于生命教育内容,对学生形成立体性教育。

    三、读写训练渗透生命情感领悟

    读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训练形式,教师在发动学生展开读写操作时,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这个操作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写技巧和方法,还要向学生灌输生命教育内涵,让学生能够展开能力迁移,在读写中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习作要体现人物和情感等要素,自然关涉生命教育内容,让学生审视生命价值,接受生命思想,并在不断体验认知中升级学习感知。读写属于标准的创作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成为主要任务和目标。

    在读写训练设计中,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结合生命内涵展开相关操作,其情感领悟会更为直接和具体。如教学《蜜蜂》这篇课文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读写任务:这篇课文写了小蜜蜂辨识方向的事情,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呢?以读书笔记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依据教师要求展开读写训练,很快就完成了相关操作。课堂展示阶段,学生都能够获得丰富学习启迪。有学生这样说,法布尔为证实蜜蜂能够有辨识方向的能力,亲自做了实验,而且对实验进行了精心布设,这说明法布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有学生说,法布尔将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介绍得特别详细,给我们带来更多启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需求,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体验机会,并在体验生命美好的同时,培养学习能力。生命教育应该是各个学科的共同学习目标,教师要为生命教育赋予崭新内容,对生命教育形式展开创新探索,以全面激活学生生活成长思维,完成学生学业认知的成功塑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2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