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浅”非浅,“语”味无穷

    周志丹

    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流派纷呈,每个流派教学主张各不相同。在我看来,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初中语文教学都不能脱离文本,贴上美其名曰的标签式“教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再联系现实,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中的经典课例,都是紧紧扣住文本,带领学生亲近文本,循序渐进,领略文本内涵。表面上踏雪无痕,其实教学艺术炉火纯青。

    一、由浅入深,走进文本

    一节课的导语可以有千万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导语都是为教学任务服务的。肖老师的课堂导语总是那么浅浅地、不经意地引导学生,走入课堂教学境界。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启发学生,最“记得”孔乙己的是什么?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学生从孔乙己的外貌特征、谈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从孔乙己的动作、谈到孔乙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初步感知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

    如果停留在感知文本阶段还是不行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内涵。肖老师围绕一个“记”字做文章,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小说中的其他人能够“记住”孔乙己的是什么?肖老师让学生读孔乙己一出场时候的文字。然后分角色朗读、齐读、整整用了18分钟,师生在文本深处体会了鲁迅先生“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最后,肖老师启发学生探究主题: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虽然是浅浅一问,却如同春雷阵阵,炸响了学生沉睡的思维。整体看来,这一节课围绕三个“记”,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不露痕迹,又环环相扣,螺旋式追问,激活学生思维,带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真正从文本深处感悟语文味。

    二、语“浅”情深,深入探究

    名师都有名师的课堂语言风格。课堂语言也是一门表达的艺术,肖老师的课堂语言语“浅”情深,这种“浅”是朴实自然,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绚烂之极,又情深意长。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他和学生在细读《皇帝的新装》最夸张的地方,师生问答得简洁,扼要,自然,如同行云流水。这种纯净的课堂教学语言,容易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师生的隔阂,这种平实的教学语言本身就容易建立师生平等合作的教学关系。肖老师自己也说,他的教学语言,纯净地堆积起来,就堆成了高度。

    语“浅”情深的第二点表现在教师语言始终与学生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语言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现场生成的,现场生成的语言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肖老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到处都闪现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例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过程中,讨论“是谁导演这场戏”时,一开始学生都认为“所有人”共同上演了这场闹剧,然后肖老师话锋一转:“我觉得不该是所有人吧?”学生一顿,顿悟过来,答道:“是所有的成人!”肖老师紧接着追问:“所有什么人?”学生答:“大人,成人。”肖老师在黑板上把原來的“人”擦去,再写了一个更大的“人”!……这种现场浅浅地追问、探寻、循循善诱,使学生的回答妙趣横生。

    三、似“浅”非浅,“语”味无穷

    教学设计上浅浅地一笔,却是“神来之笔”。还是以《孔乙己》一文教学为例,肖老师的教学设计表面上平淡无奇,从肖老师自己的生日被学生记得导入新课,引出孔乙己生日没有人记得,一开始课堂教学就充满了浅浅地忧伤。然后肖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谈记得孔乙己什么?其他人记得孔乙己什么?肖老师扣着文本和学生对话,教学生走进文本发现问题。润物细无声,随着学生的节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浅,其实是深。

    又如《春酒》一文的教学设计,在“忆春酒”教学环节中,肖老师和学生一起探寻“支撑你情绪的文字在哪里?”围绕三个细节细读文本,童年的快乐、母亲的爱意、可亲的小花猫……再和学生一起“读出作者的寻找之心”。这里有个角色的转换设计,从“孩子般的语言”体会到“成人的寻找”,是一种探寻语文中内在情感的方法。虽然普通平常,却是设计者精心准备的体验之旅。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并从感悟中思考,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得到提升。

    肖老师的课似“浅”非浅,在我看来,浅中有“深”意,“语”味无穷。这种“浅”,不是浅显,不是粗枝大叶,而是“深入浅出”,含蓄蕴藉,在他的课例中比比皆是。浅浅地教语文,是触摸语言文本,抓住“浅”词、关键句,由此生发开来,窥一斑而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上《斑羚飞渡》一文时,他抓住两个词语:“消失”和“灿烂”,潇洒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在上《春酒》一文时,他从品春酒——忆春酒——找春酒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品鉴文本,叩击学生心扉,让学生找到感知语言、阅读文本的方法,真正是带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桃溪中学(21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