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硬道理

    杨廷文

    [摘要]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离不开发展这个主题。即便是个别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也需要分清主要和次要、主流和支流、当前和长远。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个别问题而因噎废食,偏离“发展是硬道理”的主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发展;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充分的发展阶段,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发展不充分,或者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只靠单纯的理念、服务的方式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就某一个或几个治理模式来说,在个别地可能奏效,但如果就此推而广之,对整个社会长期和谐繁荣稳定、对社会各阶层层际关系的调解平衡、对已经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的化解,仍然可能杯水车薪。由于民族地区发展阶段发展程度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定力。

    一、当代民族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敏感都复杂都脆弱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敌对势力日益把民族分裂主义当作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棋子,利用所谓的“民族”“宗教”问题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同时,周边一些国家的局势动荡,敌对势力乘机煽风点火,各种狭隘、极端思潮沉渣泛起,“三股势力”和达赖集团不断借机生事,大肆诋毁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可以说,民族问题在当今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敏感,都复杂,都脆弱。

    放眼当代,民族关系早已不是只停留在国家内部各民族间简单的差别问题,已经伴随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上升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软”而硬。而在某个特定时期,这个“软”的部分会影响、甚至会直接支配整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外交国防。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各种国际势力、国际力量的较量中,一民族与他民族的关系状况,往往成为一些敌对势力和国际势力相互争夺,互为利用的王牌。一民族内部或民族之间,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点星星之火,或许会对国家政权、整个社会稳定酝酿发酵成燎原大患。可以这样断言,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发展的机会;没有发展的机会,其他的一切发展规划、奋斗目标都将被搁置,更谈不上整个民族的强大复兴了。

    二、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社会差别是指,一民族与他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历史传统、文化传统、交际交往交流等方面存在差别,而引起的民族间的差别。比如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在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方面的差别;发展差别是指,某一特定民族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发展程度、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同,与他民族在生产力水平、发展程度、教育科技方面存在的差距。发展差别是导致当前民族差别存在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的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虽然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在整体上、在发展方面有过迂回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民族问题的原则立场、政策主张上,一以贯之,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信赖,经得起了历史的检验。当前,一个包括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和谐包容的新型民族关系已经形成;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共同团结进步的目标,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正在进行。

    民族地区的团结和谐稳定事关国家安危。如何消除这个隐患,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件大事,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增强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实现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三、发展是民族地区创新社会治理的硬道理

    以发展促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党的一大优势,一大法宝,一贯主张。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及时将民族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加大民族政策落实力度,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制定并实施我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从此展开。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这一基本方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湖南湘西、内蒙古、新疆、吉林延边等民族地区考察调研,深入思考新形势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大计,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提出“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两个坚持”的基本方针和“三个离不开”的原则。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资金要向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深化创建活动,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社会治理,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创新社会治理,更离不开充分的发展阶段、离不开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不充分,深层次矛盾就不会显露;基础不坚实,一些新理念、新措施、新技术就无法跟进。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如此!

    四、把握好民族地区发展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关系

    创新社会治理与发展既不矛盾,也不对立;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创新治理与“重点难点短板”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成效,最终还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政策基本方针。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目标,顺应各族群众的热切期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要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提高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要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使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做到发展的硬道理不因一地一时一事而放松,发展的主题不因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而懈怠。同时,还要对个别侵害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的事坚决纠正,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论和行为。

    二要处理好创新治理与“成果共享”的关系。必须看到,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差别问题,公平问题,信访案件居高不下的问题,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等问题,在根本上都涉及利益问题。利益问题最终还得用利益的办法去解决,用物质成果去调解。物质成果不够丰富,物质基础不够坚实,无论什么样巧妙的平衡术,也只能维系一时而无法维系长远。

    为什么一些发达地区在处理诸如征地拆迁、群体性上访等问题上做得就比较好?矛盾相对会少一些,缓和一些,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就要多一些,对抗的程度就激烈一些?同样的创新治理模式,同样的创新治理办法,比如积极建立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引导公众参与治理的问题等,在发达地区使用起来效果会好一些,而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就差一些?原因或许很多,但根本在于,前者有基础、有条件、有足够的投入,而后者还没有,或者还不够充分、还不够坚实。

    三要处理好创新治理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创新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论述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时就指出:做好民族工作“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对民族地区来说,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创新治理的关系问题,可能比创新治理问题本身还重要。尤其是民族地区,要结合实际,要因地制宜,坚持在发展中创新治理,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发展,做到不因创新治理影响发展的主题,也不因发展而忽视治理的创新。

    总之,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问题,同其他任何地区的治理问题一样,一定要创新,不创新就无法与时俱进;但一定要区别的是,不能偏离发展这个主题。偏离发展谈创新社会治理犹如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2014-9-28.

    [2] 王正伟.重在平时 重在交心——关于民族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思考[N].人民日报,20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