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中外档案馆,凸显公共性趋势

    赵彦昌 苏垚

    摘要: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公共档案馆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仅关系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持续性,而且与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是推动档案服务社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一书敏锐觉察到新形势、新环境、新背景下,公共档案馆在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全球化格局,结合国际视野和国内现状,梳理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源流脉络和演变形式,对中外公共档案馆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推进策略等进行了深入阐述与系统研究。该书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论证合理、结论独到,为我国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档案学术论著。

    关键词:公共档案馆 思想演变 动力机制 发展模式 推进策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括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必备要素。新形势下,加快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当前重要的政策议题和学术热点。回顾公共档案馆的思想缘起和发展脉络,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分析中西方公共档案馆建设的不同特色,有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谭必勇老师所著的《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凡5章28.8万字)一书应时问世,以精练的语言、翔实的笔触,紧紧围绕中外公共档案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在探寻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外公共档案馆的思想源流、动力机制、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借鉴国外公共档案馆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现状,提出推动中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的主要内容

    全书除导论与结语之外,共分为5章。导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并对中外公共档案馆建设与发展研究这一主题做了系统、全面、翔实、丰富的研究综述。结语部分总结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演变的基本脉络、中外公共档案馆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国外公共档案馆演变的时代逻辑、国外公共档案馆行政生态结构的当代透视和中国公共档案馆的制度设计等内容。导语与结论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并从文化、社会等角度对公共档案馆的形成和发展做了详尽的描述,引人深思。该书第一章到第五章的脉络循序渐进,遵循以“思想源流—动力机制—建设模式—运行机制”为逻辑主线,以中外公共档案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研究主题,阐述公共档案馆的源流与演变,分析不同社会力量在中外公共档案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机理,总结和提炼国外公共档案馆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建设与运行中的基本规律及内在特征,预测中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可行路径与方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人们解读不同公共档案馆发展模式的“解码器”,公共档案馆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对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意义重大。探寻公共档案馆思想的起源,有助于厘清公共档案馆思想的发展轨迹。该书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在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通过选取公共档案馆思想演变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深入阐释了公共档案馆思想的萌芽、产生、深化和传播等各个阶段。公共档案馆是档案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直接受社会发展水平和演变规律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生态学则为探讨公共档案馆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该书第二章从政治及行政动因、文化动因、经济动因三个层面提出了公共档案馆形成与发展的外动力;从基础内动力、原始内动力和核心内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公共档案馆形成与发展的内动力;认为公共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且成为公共档案馆形成与发展的竞合性动力。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各国的公共档案馆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演变出不同的发展路径。第三章以档案管理体制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下国外公共档案馆的三种主要发展模式。以法国为例,作者阐述了统筹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当代变化;以英国和加拿大为例,分析了自主发展模式在两国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合理性;以澳大利亚和南非为例,介绍了部分国家通过改造、重组等方式实现公共档案馆体系转型发展。探寻国外公共档案馆的基本运行机制有助于分析公共档案馆系统运作过程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公共档案馆系统运行密切关联的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的工作方式。第四章从档案资源整合的平衡机制、公共服务的复合供给机制、经费筹措的多元保障机制和决策治理的制衡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当前国外公共档案馆的运行机制。西方公共档案馆在理论、实践方面的发展均早于我国,在数据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变革与活态文化传承的新形势下,如何突破困境、抓住机遇,推动中国公共档案馆的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值得深思。第五章通过分析中国建设公共档案馆所面临社会环境的基本特征,结合我国部分地方在探索公共档案馆建设方面的经验及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如何突破体制机制的阻碍来强化国家综合档案馆公共性的具体策略。

二、《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材料来源广泛、文献资料新颖

    中外公共档案馆比较研究因其研究难度大,所需资料范围广且不易获取,学界对于其关注度不高。材料来源广泛、文献资料新颖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大量收集了欧美各国的英文图书报刊、部分档案馆馆长的工作报告,如加拿大公共档案馆馆长早期的原始工作报告、英国地方档案工作者协会创办的《档案》(Ar? chives)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地方公共档案馆的调研报告、加拿大公共档案馆第四任馆长凯·兰姆(W. Kaye Lamb)向澳大利亚特别内政部提交的《国家档案馆的发展》等。本书专门收集了国内档案机构的原始档案文献,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史馆的馆藏档案、四川大学校史馆收藏的毛坤手稿档案等。此外,书中提及的《申报》等民国報刊对公文档案改革运动事件的报道等资料也较为新颖。谭必勇老师极为注意发掘前人尚未注意的史料,引用的外文文献多达200余篇,特别相关是对部分档案馆馆长的工作报告和中外档案学者的演讲稿等原始文献的深度提炼,可谓另辟蹊径,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系统的史料线索,而且增强了著作本身的历史感和学术深度。

    (二)内容夹叙夹议、论述深入浅出

    该书的一大亮点就是夹叙夹议,述则平铺直叙、直截了当,论则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由于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的差异性,作者需要详细叙述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公共档案馆形成与发展造成的影响。但在叙述过程中,不难发现作者有时插入一些史料内容和国内外学者的评价、议论等;有时又以客观视角对史料进行转述、分析;有时还会辅以表格,直观地展现数据变化,不会让读者感到死板、无趣,足见作者知识广博、写作技巧娴熟。许多章节都专设了一小节来概括前文叙述的内容并根据前文内容提出对中国公共档案馆发展的启示。如作者在详细叙述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源流与演变后提出:我国公共档案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均受到西方相关理论的影响,但在此基础上,经过“国家档案馆”运动,我国公共档案馆思想从萌芽到生长,结合我国国情产生了由国家综合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转型的建设思想。

    (三)语言风格多样、文采出类拔萃

    该书在语言风格上十分严谨、简明、凝练,且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适当的图表辅助所要表达的内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此外,书中的每章开头都有一段语言优美、哲学意味浓厚的名人名言,既引人深思又可开阔眼界,还能提供经典语录,可谓一举多得。如第四章开头引用了罗伯特·舒斯特的一段话:“今天的档案馆汇集了令人吃惊的一大批文献。当现代机构制造出文件、影片、录音带、电脑文件和电子邮件信息,档案馆尽力保存有历史意义的片段。即使是汇集文献的1%,它也已经是一座文献的金字塔,我们仍在挣扎着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可以保存一个事件的整体,却让其中的精髓流失。正如我在历史测量课上所教导的: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多的,保存得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一章重点介绍了当前国外公共档案馆的基本运行机制,而公共档案馆运行机制指的是公共档案馆系统运作过程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公共档案馆系统运行密切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的工作方式。公共档案馆运行机制是一套有一系列子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欧美各国在长期摸索中形成了以强调权力制衡和多方参与为核心特征的治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罗伯特·舒斯特所述的问题,使公共档案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作用。由此可见,名人名言实际上都与对应章节的主题相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一写作风格值得借鉴。

    (四)研究方法繁多、方法各具特色

    该书综合运用了文献梳理、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不同层面解读中外公共档案馆的组织架构及其运作状况。通过运用历史分析法,该书对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在萌芽、形成、发展与深化等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归纳;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集中式和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下欧美各国建设公共档案馆的不同路径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中国各地突破体制机制阻力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的各种经验进行总结,发现当前中国开展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现实困境,并找寻中国公共档案馆的发展道路。

三、《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弥补了中外公共档案馆比较研究的薄弱之处

    虽然国外档案学界对公共档案馆的发展史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仅涉及中央层面,而且涉及地方层面,但是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国外最新公共档案馆状况和部分制度层面内容的介绍与分析。由于对国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背景特别是早期发展史缺乏细致的梳理,导致现有的关于中外公共档案馆比较方面的研究成果偏少、不够深入。仅有的少数成果也缺乏对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等深层次的探析,对第一手资料的挖掘和引用也有待提升。《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一书系统地梳理中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基本脉络,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探寻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入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档案馆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模式及优缺点,并对当前主要国家公共档案馆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度解读。

    (二)为中国公共档案馆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当前,我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档案馆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中的缺位、各地发展不均衡、挖掘和整合特色馆藏的能力有待提升等。由此,我国社会档案意识的整体水平以及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与欧美公共档案馆的差距明显。作者提出三项应对之道:(1)舍“名”求“实”,即专注于切实增强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性,包括重点梳理公共档案馆所需的核心元素,根据重要程度制定任务目录清单并限期完成;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教育系统的紧密合作,用开放、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项目将公共档案馆的思想理念向普通民众推广。(2)分类推进,即国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系统的档案馆发展状况,鼓励档案馆以最适合的路径和进度完成向公共档案馆转型的最终目标。综合考虑人员职业素养、经费来源、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馆藏资源结构与数量、服务对象与范围等方面,在建设思路、实施的路线图与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加以区别,允许多种运作形态、不同建设模式的存在,因地制宜。(3)公共档案馆制度的顶层设计,即公共档案馆创建、运营与管理等过程所需的档案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档案公共服务行业规范与规章,以及档案馆内部的管理与服务规章等。从宏观的法治保障,到中观的行业协作,再到微观的服务规范,分层推进,不断反思、创新和设计,形成契合社会发展与时代需求的制度保障。

四、结语

    司马迁曾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难看出谭必勇老师在书中希望通过对档案的论证与引用,贯通古今中外公共档案馆的发展脉络,形成独具匠心的关于中外公共档案馆比较的“一家之言”。《中外公共档案馆发展路径比较及对策研究》一书观点明确、引证丰富、特色鲜明,在叙述时客观、公正,在论述时严谨、深刻,对于中外公共档案馆的发展路径的探讨,环环相扣,系统且完整地讲述了中外公共档案馆从思想到實践的逐步推进和完善;对于中国公共档案馆转型的推进策略,作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敢于创新,结合具体实践分析对策,逻辑清晰,理论性强,指导价值高。该书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和阅读价值,是近年来档案学研究领域一部高水平的匠心之作,特此向档案学界同仁广为推荐。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