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搭建阅读教学的支架

    陈丹

    搭建阅读教学的支架就是给学生搭建理解文本的梯子,提供一些阅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设计一些教学环节,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一、关注文体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无论教学什么课文都采用模式化的教学——生字词教学、一段段地学习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为了改变这种阅读教学的模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关注文体的特点。统编版教材在体例编排上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小学生经常接触的文体都安排了文体单元,如童话单元、寓言单元、神话单元等,目的就是让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时,树立文体意识,按照文体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同一类文体的课文集中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慢慢形成“文体类别”的意识,进而掌握同一类文体的基本阅读方法。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是统编版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文体单元。在单元页简短的提示语中,单元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唱歌”;语文要素学习内容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识字,自己编童话,写童话”,这就充分突出了本单元的特点。在本单元中,《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等课文,都是精品童话,每一篇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充满了奇妙、丰富的想象。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安徒生的童话值得学习的内容非常多,但在这里需要聚焦的是想象的奇妙和丰富,像小女孩多次擦燃火柴带来的不同幻想,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想象的奇妙和丰富的角度加以理解和体会。二、阅读方法多样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常常是因人而异的,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阅读经验和水平。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和课文的阅读要求开展自主学习;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习惯的方法完成阅读任务。以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为例,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把课文读了一两遍后,就能够根据文本特点直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好像是习惯使然,几乎看不出所用的是什么方法;阅读能力偏弱的学生,可能需要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再把这些意思合起来进行概括。

    在统编版教材中,阅读方法贯穿于语文要素的学习过程中。其中,主要有四个阅读方法——学习预测、学习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讲究阅读目的。除此之外,在单元学习中,朗读、默读、背诵,属于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阅读方法;想象、批注、复述等也是编者安排学习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大多出现在课后的练习题中,教师要有效地提取这些方法,安排学生结合具体课文进行学习。三、领会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者的意图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教师置之不理的话,教学就有可能跑偏。编者通常将每个单元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训练的语文能力、培养的学习习惯、落实的语文要素以及学习方法等内容有机地呈现在课后的练习题中。教师要领会编者意图,就需要从课后的练习题中找出阅读本篇课文的关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握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如《火烧云》这篇课文是从《呼兰河传》中节选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傍晚的天空中出现的绚丽多姿、变化多端的云彩。教师如果不关注编者的意图,就容易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习课文中“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等内容,体会其中生动的描写。實际上,本篇课文对接的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目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而不是写具体,课后练习用“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的”进行细化,聚焦在“了解”火烧云的特点,指向写清楚的语句,实际上这些语句又包含在课后练习第1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中。

    总之,教师为学生搭建阅读教学支架,目的是让学生不在理解文章大意以及基础知识的浅层次学习上转圈圈,而是逐渐走向掌握阅读方法进入深度阅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