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如何有效运用思维导图

    曹衡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有效,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思维工具。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文字、图片等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学习生字词

    学习生字词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生字词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根据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内容和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记忆型、归类型、自由型等形式的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多元化的生字词学习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有15个生字,数量不少,且分散在课文的各个自然段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到含有“滴、溪、洋、淹、沒”等5个生字的句子,把这些句子读正确、读通顺。接下来,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小水滴、小溪、海洋、淹没”,教师让学生把这四个词语按照水量的大小进行分类,注意“淹没”一词与水量大小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最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这些生字词绘制思维导图,选择从上往下的顺序加以表现——“小水滴”从天上不断掉下来,在地面上形成“小溪”,汇聚成“海洋”,可以“淹没”许多东西。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就能够有效表达“水”的一部分变化情况。二、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包括概括段落主要内容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统编版教材中,概括主要内容被列入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关键的语句,借助这些语句就可以顺利理清文本的脉络,再来概括主要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所在单元需要学习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转就难以完成学习目标。但是,从文章的表达形式上看,课文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的,即先写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回答魏校长“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时,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呢?作者接着再回过头来写周恩来跟随伯父来到奉天读书时遇到关于“中华不振”的疑惑,还有亲身体会后获得的感悟。两者之间存在典型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是先果后因。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呈现课文的结构关系,就能够理清课文的脉络:先出现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问题这一结果,再选择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然后把这几件事运用因果关系连起来就组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强化记忆效果

    复述故事、背诵相关内容,这些要求都指向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复述或背诵文本内容,如果课前没有熟读课文,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体现课文内在结构或表达思路的思维导图,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复述或者背诵目标。

    例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背诵第2自然段”。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达成这一学习目标呢?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这一自然段的思维导图:总起句(五彩缤纷的颜料);分述句(黄色——银杏——小扇子——走,红色——枫叶——邮票——来,金黄色——田野——海洋,橙红色——果树——你挤我碰,菊花仙子——颜色多)。学生根据这个思维导图的提示,就可以轻松地背诵出相关的内容。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词、概括主要内容、记忆重点段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