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怎样唱好语文这出“重头戏”

    韩小芹

    有人说,一些流传深广的优秀文艺作品,或者清纯舒净,甘之若饴;或者浓烈芬香,饮之欲醉;或者酸甜苦辣,余味绵绵……诚然,名列其中的古今中外名著,融上述“色香味美”等元素于一体,是开智怡美、传感濡情、培精养神的优质元素和活力源泉。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以“名著导读”来涵养学生的“精气神”,这不仅是“核心素养观”下语文课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是荡涤当前“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糖醋文化”等不良文化思潮影响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学生健康发展的根本需要。

    就初中语文课程来说,如何唱好“名著导读”这一出重头戏呢?

    一、让名著走进课堂,发挥阅读引领作用

    客观而又公正地说,语文课程的“名著导读”始终没有停止过。然而在应试教学背景下,名著导读就好像是语文教学的“福利”现象,许多教师只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偶尔”让学生看,并没有强调应有的“日常性、经常化、持久性”等特点。新课标则不然,不但在基础教材中编排了一定量的名著导读,而且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近年来的语文中考中不断加大考查份额,以此引导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要求名著阅读必须走进课堂,并充分发挥有效导读的正强化作用。

    首先,语文教师应认真编写教学设计中如《水浒传》《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等课例;然后以此为实际依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走进名著”阅读活动。以《智取生辰纲》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前后,设计导读如下:畅谈《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和人物故事;盡可能地借助原著语言表达形式,力求让精彩故事“原汁原味”;以“心得体会”形式,认真领悟名著中的语言特征和规律性。这样的导读要求,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贴近原著、深入名著。

    二、让方法亲近学生,增强名著阅读信念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一信条式经典名言意在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俗语有着实质性的异曲同工之妙。现实中许多学生之所以难以“走向并亲近”名著,是因为除了学业负担较重外,最根本的还是他们严重缺乏名著阅读的“意识与情趣”“方法与信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认真迎合并善于利用学生那活泼生动的情感心态,努力为他们架设一条“与名著亲近、与大师沟通”的阅读通道!

    以“略读与精读互动”为例。对于那些比较熟悉的经典名著,以精彩片段为导读,如“大闹天宫”“拳打镇关西”“三打祝家庄”等,让学生进行精细阅读,以此引领他们在“口吐莲花”中增强“溯本求源”的情感信念。对于文质兼美的文艺名著,引导学生从“部分—整体—部分”中反复研读“触摸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妙词佳句,体悟情感思想”,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和精神元素。而对于“非主要、非重要”内容,则以“略、泛、跳”之法快速地浏览,获取一定的信息即可。如此而为,可让学生在“学用结合”中不断地熟能生巧起来。

    三、让氛围濡染情趣,放大名著阅读效应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初中生群体还普遍处于“感性思维旺盛、理性思维孱弱”的过渡性发展阶段。而那些已有定论的古今中外名著作品,不仅形象丰富、情节跌宕,而且内涵深刻、思想深邃,是一般文艺作品难以媲美的。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努力创设“善读乐学”的良好活动氛围,以此更好地“吸引、拉动、引领”学生的“快乐阅读”行为,并且不断放大名著阅读的良好效应。

    一是通过图书馆借调和学生自带等方式,创建“班级图书角”,让一些中外名著随时更新,且一直呈现在学生的视线之内。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着力构建“名著阅读兴趣小组”,并且不定期地开展与之相应的名著阅读比赛活动,如“知识抢答赛”“人物故事杂谈”“情感思想剖析”等,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而且有利于不断放大名著阅读的“滚动效应”。三是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如墙壁报、手抄报、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站、阅读笔记等,积极举办名著阅读成果展“展览与评比”活动。如此而为,有利于在“以赛激趣”中不断绽放名著阅读之花。

    四、让科技充盈其中,生成名著阅读红利

    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融“音、像、图、文、动”等先进特点于一体,而且具有“储备海量、更新即时、操作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功能。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善于借助科技信息这一技术平台,不仅有利于实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图文为互动”的阅读目标,而且有利于从潜移默化中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科技附加值”。

    以《皇帝的新装》课文为例。其中所讲内容是丹麦名著《安徒生童话》中的163个故事之一。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笔者相对集中一段时间,通过多媒体技术这一平台,连续播放了《安徒生童话》中其他一些精彩的童话故事,以此让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更多地接触并了解这一名著的内涵和故事。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学生从中习得童话笔法,而且从潜移默化中汲取了许多蕴藏于童话故事中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力量。再如《论语(十二章)》教学后,为了满足许多学生的需要,笔者在课余时间,把“说论语”百家讲台视频适时适量地播放出来,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享受中获取更加丰富的“论语红利”。

    五、让激励涵养评价,保持名著阅读活力

    从社会发展学角度来看,那些闻名中外的古今文学名著,既有无可比拟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也有其难以摆脱的特质和局限。我们之所以大力倡导名著阅读,就是出于“学习与传承”这一目的,应在“取其精华,舍弃糟粕”上,更好地“学用结合”和“发扬创新”。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中,尤其在阅读评价这一活动环节,教师千万不可拘泥于“原著之义”,而是要本着“借古鉴今、古为今用”这一指导思想,努力地让“历史照耀现实”,以有效保持名著阅读的无限活力。

    以名著《西游记》为例。在阅读探究环节,有些学生认为“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由最初的“大闹天宫、戏耍阎王、大闹东海、勇斗如来”,直到“随师西游、皈依佛门”,其实是孙悟空“猴性”的没落与泯灭。要么是作者对天道魔力的无奈之叹,要么是对封建“王道”的宣扬与鼓吹,而绝不是对齐天大圣的同情和反叛精神的赞扬!如果针对原著或是封建时代,这种认知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对于诸如此类的阅读心得,教师既应予以激励,又要给予珍视与保护!

    总之,“名著阅读”既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又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和优质平台。作为名著导读的责任主体,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并认真以待,努力为之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沈高学校(2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