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腺胃炎的防治

    杨野

    摘要:介绍了鸡传染性腺胃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

    关键词:鸡;传染性腺胃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3-0029-01

    鸡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以腺胃肿大、腺胃乳头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随着养鸡业不断的发展,规模不断的扩大,由于部分养殖户管理水平有限,疫病防控措施不到位,致使该疫病在鸡场内流行,给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鸡传染性腺胃炎多发于雏鸡,主要以腺胃肿胀、乳头水肿、乳头溃疡、出血等病理变化为病变特征。

    1 流行病学

    鸡传染性腺胃炎流行广泛,无明显季节性,多以秋冬季多发,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经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及排泄物传播,与感染鸡同舍的易感鸡通常在48 h内出现症状;也可经由种蛋、种鸡垂直传播。该病可发生于不同品种的肉鸡和蛋鸡,但以生长速度快的肉鸡发病率较高,一般发生于10~20日龄,死亡率达到5%~30%,病程较长,且容易复发。

    2 临床症状

    病鸡初期表现精神沉郁,缩头垂翅,羽毛蓬乱不整,粪便略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鸡缩头嗜睡、扎堆,采食量及饮水量减少,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发病鸡体重仅为同批正常鸡的1/3~1/2。后期病鸡极度消瘦,排細线条状或稀饲料便,个别鸡出现咳嗽、甩鼻等呼吸道症状,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整体鸡群表现为全身苍白,无渴感,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消化不良,粪便中可见到未消化的饲料颗粒,生产水平下降。

    3 病理变化

    病鸡腺胃外观呈乳白色,肿大如球状,半透明。剖开后腺胃壁增厚、水肿,腺胃黏膜及乳头肿胀出血、溃疡或凹陷消失,部分乳头融合,界限不明显;有的腺胃萎缩干瘪,肌肉松弛,与肌胃交界处变薄、变长,腺胃浆膜可见白色条状坏死,腺胃壁变软,呈灰白色,内膜脱落,腺胃乳头可挤出白色脓样分泌物;肌胃内径变粗,长度缩短,呈葫芦嘴或大蒜头状,外观有明显红、白相间的凝固性坏死灶或斑,肌肉壁肿胀,切开时肌肉壁增厚更加明显、肌胃角质膜为黑绿色或黑色,外观呈树皮样,上有糜烂区和溃疡灶,角质层不易剥离;肠道内不同程度出血,肠黏膜脱落;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萎缩,功能降低,个别有出血;有的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等症状。

    4 发病原因

    冠状病毒是引发鸡传染性腺胃炎的主要原因。眼炎是该病的重要诱因,临床发现凡是有腺胃炎的鸡场首先是有眼炎类症状先发生。饲料营养不平衡、蛋白质低、维生素缺乏、饲料变质等都是该病的诱因。生长环境差是加重病情、不易治愈的原因。

    一些垂直传播的未知病原或被特殊病原污染了的马立克氏病疫苗,很可能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病原,如鸡网状内皮增生症(REV)、鸡贫血因子(CAV)等。

    5 预防

    选择饲养管理良好的种鸡场引进雏鸡苗,优质健康的雏鸡可以减少疫病发生的几率,提高治愈率。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长环境,降低饲养密度,保证良好的通风换气,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选择优质饲料,可促进鸡雏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劣质鱼粉和霉变玉米都是该病的主要诱因。

    6 治疗

    由于该病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应以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恢复胃肠功能为治疗主方向,消除胃内炎症,恢复腺胃分泌功能,修复胃黏膜,改善胃动力,促进机体消化吸收功能,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3,连用5~7 d。使用抗酸剂,如西咪替丁和氢氧化铝等以控制胃酸过高,或全群鸡用0.2%碳酸氢钠饮水,早晚各1次,连用2~3 d,全群鸡用肌腺舒康饮水,同时配合维生素D3和黄芪多糖,连用2~3 d。

    饮水中加2倍量植物血凝素,连用1~2 d;肠炎痢克+西咪替丁+金刚乙胺,连用3~5 d;为防止继发大肠杆菌,另加肠得乐,连用3~5 d。

    添加抗毒素制剂,使用维生素E,补加补肝药(八正散或五苓散)、助消化药、抗霉菌剂、毒素黏合剂,可使鸡群在5~7 d内迅速恢复。适当使用青霉素G等肠道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7 小结

    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有很多,雏鸡、饲料、环境、管理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鸡群的正常生长,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重视起来,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但在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在所难免,只要通过严格的饲养管理和细心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尽可能的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