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思考点

    

    找准思考点

    案例中的教师看到了孩子们对新安装的水龙头的兴趣,也想到了节约资源及开展环保教育的问题,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办法让孩子们关上水龙头,于是感到纠结。我认为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应当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第一,“教师要求”与“儿童自觉”,应如何选择?

    案例中的教师提出“该不该让孩子关上水龙头”,这明显带有教师主观要求的意味。我认为,水龙头自然是要关上的,但不应该像案例中教师前期那样直接干预,替孩子关上水龙头并对孩子提出“没人接水时就要关掉”的要求。游戏兴味正浓的孩子一定难以接受教师这样的介入和要求,所以教师的干预失败了。

    由于沙池刚改造完,教师可以先带孩子去参观了解新沙池是怎样的,引导孩子思考“想在新沙池开展怎样的游戏”,然后带孩子做游戏计划,考虑需要的材料和适宜的玩法。大班孩子在做计划时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教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水的合理使用,从而做好铺垫,比如在新沙池可以进行哪些探索,怎样的游戏既有趣又安全且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等等。

    第二,“游戏乐趣”与“环保意识”,可否并存?

    教师纠结于“该不该让孩子关上水龙头”,似乎要在保持游戏乐趣与培养环保意识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而事实上,这两者是可以并存的。当孩子们对新安装的水龙头充满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全部打开,而教师却对清水哗哗流走深感惋惜时,教师完全可以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直接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告诉他们,和他们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事实上,每次游戏结束,带孩子们一起小结、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提前做过游戏计划,孩子们依旧会对新安装的水龙头感到新鲜,兴奋地想全部打开试试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孩子们进行交流。当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坦诚告诉孩子们,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互动时,相信他们能感受到教师对这件事的重视,从而反思自己行为的适宜性,寻找更适宜的游戏内容和方式。

    第三,“放任儿童”与“尊重儿童”,区别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活动的开展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关注儿童的视角。案例中,我们能看到教师出于对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尊重,并没有强行要求孩子关掉水龙头,停止当前的游戏。但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儿童”不见得就要放任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案例中,教师看到孩子打开所有水龙头后玩得很开心,因而不忍心叫停,但教师或许没有真正解读出孩子的需求和兴趣点。孩子当时想玩的是“小溪”“大海”“让‘小动物在水里游”以及“溅水花”的游戏,这些都是关于水的探索活动,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孩子讨论:关于水的探究活动可以在哪里进行,利用怎样的材料进行?在沙池里,水总是会立即渗入沙中,游戏无法持续,可以怎么办呢?我认为这样才是顺应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满足孩子探究的需要。

    第四,“解决问题”与“推进游戏”,可否实现统一?

    游戏不仅要让孩子快乐,也要促进孩子成长。所以,教师也需要关注孩子游戏活动的推进,提升孩子的游戏水平。也就是说,游戏中,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也要看见孩子的经验和能力。

    案例中,教师看到了孩子对沙、水特性的感知,但教师更关心的还是如何让孩子关上水龙头的问题,这一问题好像影响了教师去关注孩子的游戏发展。教师若能真正关注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同时信任孩子的力量,引导孩子主动思考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实现“蓄水”“导水”,根据孩子在游戏中的需要及时提供新的材料,或许能推进游戏走向深入,提升孩子的游戏水平,这自然就解决了浪费的问题。同时,或许还能生成很多有趣的新活动,比如探讨“哗哗流出的水都到哪里去了”“一次游戏到底用掉了多少水”等问题,引发孩子主动思考和探索,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四川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 曹吉华)

    顺应幼儿的特点加以引导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当游戏中幼儿出现了与我们所秉持的一些理念相悖的行为时,到底是选择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听之任之、只要幼儿快乐就好,还是寻找契机给予正面的引导?我想,答案不言自明。针对这个案例中的情况,我认为水龙头该关上,但不是由教师强行关上,而应由幼儿在思考、判断后主动关上。

    案例中,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并不是不知道水会渗入沙子,但他们热衷于一边看着水渗入沙子,一边抓紧注水,满足于由此获得感官刺激。我们知道,幼儿园的环保教育从小班就开始了,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帮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换句话说,大班幼儿应该是知道要节约用水的,也知道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但还是在游戏中出现了浪费水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在幼儿的世界里是“游戏至上”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满足自身的游戏需求;另一方面,说明幼儿对“节约用水”这件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并没有成为自觉的行动。鉴于此,教师的应对方式尤为重要。

    基于游戏中观察到的幼儿浪费水的现象,当直接介入和游戏式引导收效甚微时,教师不宜采取中断幼儿游戏的方式来干预,而应顺应幼儿的思维特点,做出适宜的引导。

    首先,重视游戏后的交流与评价。教师可以用照片、视频的形式记录游戏的情景。当天的游戏结束后,可将游戏现场的情景作为交流评价的一个方面,引导幼儿讨论并关注“水”的话题,如了解水的特性,充分认识到水是一种重要资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许多地方水资源紧缺,等等,从而生成关于如何“节约用水”的话题讨论,让幼儿意识到节约用水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其次,投放多种游戏材料,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游戏材料的类型对幼儿游戏的內容有很大的影响。材料对幼儿的游戏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案例中出现的游戏材料除了沙、水之外,辅助材料主要是铲子、PVC管,这些材料容易引发的是挖沟、引水等行为。如果教师能意识到材料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在沙池游戏区提供更多类型的辅助材料,如水桶、水盆、水壶、碗、盘等容器,漏斗、筛子等过滤工具,无形中便会改变幼儿的游戏内容,引导幼儿由观察水在沙池中的流动、渗透转向更多其他方面的探究,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最后,可以让大班幼儿自己设计节约用水的标志,自主贴在沙池的水龙头旁,以提醒自己在游戏时要节约用水,避免随意浪费。

    (湖南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大众幼儿园 周 慧)

    合理平衡游戏需求与环保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各地幼儿园更多地站在幼儿的视角对游戏设施、场地进行设计或改造,以给予幼儿更丰富、更贴近自然与生活的游戏体验。我们考察一个游戏设施或场地建设是否成功,除却最基本的安全要素外,主要基于两个指标:一是考察幼儿喜不喜欢,二是考察是否蕴含了较多学习与探索的机会。案例中,幼儿积极参与挖“小溪”和“大海”的行动,尝试让小乌龟玩具“从小溪游向大海”,探索用管道引水、堵漏,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沙、水的特性”,情绪上“十分愉悦和满足”。可见,这个沙池改造项目是比较成功的。对于案例中教师的困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来进行探讨。

    问题一:虽然教师多次介入,但幼儿依然执着于将所有水龙头打开。我们如何看待幼儿的行为?

    该幼儿园在改造沙池的过程中,应该是将水作为沙池的辅助材料来设计和提供的。但实际上由于水具有流动性、不可控性等特质,对幼儿来说水往往比沙更有吸引力。再加之水流进沙池后呈现出的形态变化,比如,会渗入沙中,会形成“小溪”,会使沙子更容易塑形,等等;以及大大丰富了活动内容和形式,比如,增加了开沟渠、筑堤坝等游戏内容,让水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水与沙的组合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官体验和游戏乐趣,水多了,这种体验会更强烈。因此,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幼儿会打开所有的水龙头让更多的水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这是天性使然。

    问题二:与幼儿的游戏意愿相冲突的是,哗哗流淌的清水让教师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负罪感”,因此教师想方设法地介入,想要引导幼儿节约用水。我们如何看待这一社会规范与幼儿的游戏天性之间的矛盾?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情境做一个类比:幼儿画画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要求幼儿节省颜料呢?事实上,幼儿的游戏在多数情况下是需要消耗一定成本的。而哪些是合理的消耗,哪些是不必要的浪费,幼儿是较难分辨的。在游戏的世界里,幼儿想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来探索世界,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当幼儿投入地玩水时,教师恐怕很难把社会上节约用水的观念强行植入他们的头脑中。所以,教师屡屡介入又屡屡失败,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三:水是珍贵的资源,即便幼儿沉浸于游戏中不能察觉,成人对于避免浪费的考虑也是积极而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平衡环保要求和游戏需求之间的矛盾?

    幼儿的游戏行为是会随着环境、材料而变化的。当环境中提供了足够多的水时,幼儿游戏的关注点可能主要在水,沙反而成了辅助玩水的材料。而当环境中只提供了一定量的水时,水和沙的混合形式发生了变化,游戏的形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水可能就成了增加玩沙游戏乐趣的一个要素。两者的乐趣和其中蕴含的发展机会没有高下之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施设备的调整来平衡环保要求与游戏需求之间的矛盾。倘若将水定位为玩沙的辅助材料,便不需要大量用水,因此撤掉几个水龙头便可,幼儿自然会改变活动方式,生成新的游戏内容。不过从案例中来看,幼儿当前玩水的愿望显然比玩沙更为强烈,那么我们也可以在减少水龙头的同时,对场地做一定程度的改造,如在沙池边上设置一个小型的蓄水池,如此一来,想要玩水的孩子可以尽情玩水,想要将沙水结合的孩子也可以开展自己的探索。

    综上所述,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该不该让幼儿克制自己的游戏愿望,关上水龙头,而在于游戏设施或场地的设计者如何巧妙地利用环境进行调控,既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又确保资源消耗相对合理,以实现教育目标與社会规范的相对统一。

    (江苏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顾红云)

    ■三言两语

    我认为教师不必在游戏中直接阻止幼儿打开水龙头,很明显,教师的几次介入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可能让幼儿在“蓄水和引水”的游戏中因教师的介入而失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我觉得教师应该利用这次游戏机会,激发幼儿的探究愿望,引导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沙水的特性,并以“为什么水会渗入沙里”“为什么加了水的沙更容易塑形”等问题来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思考。由此,教师可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探寻沙和水的秘密。随着幼儿对沙、水的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也会逐渐发生转变,也许教师所担心的“浪费水”的问题自然就会消失。从案例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从第一天到第三天,幼儿的游戏方式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当然,在这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及时投放幼儿探究所需的材料,引发他们产生更丰富多样的游戏行为。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新塘第一幼儿园 王梦佳)

    案例中,教师希望孩子关掉水龙头,减少出水量,但孩子并不买账。如果是在生活场景中的节水要求,大班孩子已经很熟悉了,肯定会自觉支持的,但在游戏场景中,孩子可能觉得这并不是一种浪费:既然设了10个水龙头,就要充分利用起来。这完全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果这时教师强行将环保意识加入到活动中去,孩子也许并不理解。我认为,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引导,首先让孩子意识到10个水龙头齐开,1小时会消耗多少水。比如,做个实验,用水桶等接水,看看10个水龙头一起开1分钟会流出多少水,再帮助孩子算一算1小时会流出多少水。接着,引导孩子想一想,这么多水我们可以用来做什么事。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游戏居然消耗了那么多水,才能继续引导孩子思考可以怎么节约水,以及怎么玩可以节约水。

    (浙江桐庐县桐君街道中心幼儿园 周 玲)

    案例中的教师纠结的主要问题是“沙水游戏消耗了大量清水,且这些水无法循环利用”,这与我们平时的“环保教育”相悖。这让我想起,在日本知名的藤幼儿园,他们对整个建筑屋顶上的雨水做了收集,通过管道输送到院落里的蓄水池中,再将这些水用作游戏或种植。设计师在建造幼儿园之前就对环保教育如何在园所中落实做了充分考量与设计,这种针对教育理念和孩子学习需要的“细致入微”的设计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

    所以,当幼儿园园舍、设施需要建设或改造时,教师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尝试站在“怎么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建设沙池时考虑沙池边的水源如何解决,是否需要设置水龙头,设几个水龙头为宜,水龙头的设置要符合哪些条件,等等。如果前期就对园所的设计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支持与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我想这样的园所环境不仅能带给幼儿新奇与快乐,更能让幼儿在其中学得更多、收获更多。

    (河北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