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有言可说

    韩轶

    读完一本书,你会有回味,会有感慨,会有思考,会和朋友津津乐道一些情节,评价一个人物等等,但是,当你遇到老师让你写一篇读后感,你是不是感觉没有什么话可说,没有多少东西可写?其实写读后感并不难。所谓“感”,是你内心的想法、感受,可以是从文字中领悟出来的经验或道理,也可以是受文字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会想、会表达,就能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落笔成文。

    一、读后感,源于“读”,读好文章

    “读”是“感”的基础。读故事类的,你要弄懂其中的人物和情节。读散文类的,你要理解写了什么内容,表达的什么情感。读人物类的,需要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读议论文,要找到作者的观点和他怎样通过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我们小学生,大多都是读记叙类的文章,读的时候可以把关键信息圈画出来,文章的哪些章节让你印象深刻,哪些句子你觉得表达上有特点,都可以一一做上记号。读过留痕,会帮你通过这些信息组织好你有感而发的语言内容。

    二、读后感,重在“感”,聚焦“感点”

    在读的基础上,要找准可感的点,来丰富、充实你要写的内容。读完文章,可以回味一下,如果你的感受很多,不要像综合性商场一样,把所有东西都呈现得琳琅满目,什么都有,别人反而觉得不知所云。感受是需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才能击中要点,准确选择。比如,你可以抓住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个生动的情节、某一个重要的人物、某一段闪光的语言来写,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除了针对这本书的内容,还可以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写作者的思想,书所表现的时代意义。也可以对作者具体的语言技巧进行评析,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文字都是很有象征意義的,这些用法特殊的字词也是语言武器,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总之,可以把感点放在内容、形式、语言艺术等多方面。感点新,感受深,表达才更真切,文章才更能达到吸引人、震撼人的效果。

    三、读后感,写好“感”,重在表达

    1.有序的表达。读后感可写的内容其实是比较丰富的,开头要有一个整体感。首先要介绍看了什么书,最好再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书的特别之处。比如这本书别人是如何评价的,或者你觉得这本书总体哪里好,说个总体印象,定好基调。接着,概述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介绍你印象最深的方面。如故事、小说类的,你可以写一写最喜欢的人物,交代一下你喜欢他的原因,比如他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或者人物的特点。也可以写写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说说你欣赏这句话的理由。可先概括或者摘抄这段话,再写你为什么喜欢。最后,可以举举例子,说说这本书对你生活、思想的影响,让你有什么改变,有什么收获。当你按这样的顺序来表达,你的文章就会层次清晰,别人一看就明白你很有条理。

    2.架构的技巧。文章内容的架构一定是有技巧的,一般来说,好文章都要浓墨重彩把重点部分写详细、写具体,而无须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比如,你的读后感定位是人物的话,就要将重点放在对人物的评价感悟方面。一定是“感”的语言,多于“读”的语言。比如,文中的人,做了什么事,你有怎样的看法。或者摘录一下这个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关键性的字词,写一写你品味到的这个人物的特点,揣摩出人物的心思。谋篇布局,一定要将重点部分多一些篇幅,不要只摘抄文中的内容,而感想太少。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生活中相近的例子,来进行关联比较,两部分相得益彰,突出你的“感”是很丰富的。

    3.语言的艺术。一篇好文章,语言的表达是为你选择的内容锦上添花的。多运用一些形式丰富的语言,你的文章就会与众不同。对比是一种普遍的方法:比如,上面说写“感”时,可以联想。联想你的生活实际,类似的人或者事,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联想你在其他书本中看到的人物,比较个性,表达喜恶;联想历史人物,突出特点,提炼你的想法,表达你的观点。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修辞,可以让文句更有表现力,比如你在表达自己的喜爱或者敬佩时,用上排比,更有气势和节奏感。有时,表达你对文章的观点,用设问、反问等,也可以加强语气。至于比喻、对仗等其他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另外,引用名人评述,还可以让读后感更有“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