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教学中融合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探索

    王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高水平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力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不仅是我们居住的生活空间,更是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重要空间。深入学习城市与城市化的基础知识,思考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实践应用,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城市和环境的发展趋势。

    “城市空间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第二章第三节的课时,是“城市与城市化”的组成之一。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教学内容,城市功能分区主要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城市功能区特征如表1所示,城市功能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商业区多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及街道两侧、城市环线与主要交通干线交汇处。住宅区是城市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地面积最大),也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大多分布在市中心与工业区之间。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某一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生态环境保护始终贯穿于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和建设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商业区布局虽然重点考虑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但其设计仍体现了“绿色经济”的理念。商业区布设有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排放管网,可将产生的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垃圾清运更为及时,并具备专用的垃圾清运、暂存通道;餐饮企业应使用清洁燃料、不得向大气直接排放油烟,餐饮污水排放要经过隔油池过滤后排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置。商业区在设计上,也会考虑建设或依托已有的生态功能区,如休憩地、绿化地带、兼具生态和景观功能的水域等,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住宅区的布局主要考虑保障优良的居住环境,注重与地域生态环境相协调。居民区规划应考虑自然环境的环境容量,不过度开发;保护植被覆盖、提高绿化率,最大程度保护自然景观不被破坏;选择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区域作为建设用地,减少光污染、电磁辐射的危害;选择空气质量优良、噪声影响小的区域,减少大气和噪声污染;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提高垃圾的循环利用率。很多住宅区的建设,规划了湿地公园、绿色长廊,体现了绿色、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原则。

    工业区的布局,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生态环境效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工业区的布局主要应注意:①主导风向:水泥厂、化工厂排放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空气污染问题较严重,应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若冬夏风向相反(季节风),则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垂直地带。②水源:纺织厂、食品加工厂等有污水排放的企业应远离水源地,或是布局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区,并确保企业污水“零排放”和“达标排放”。工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和谐统一起来。

    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功能区的结构形态、发展模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环境保护涉及城市的每一个人,我们都需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从坚持“绿色发展”的高度,协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只有坚持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才能科学地、健康地维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益于人民群眾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