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阻滞与胸椎旁阻滞对于乳腺肿物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

    张群一

    

    

    【摘要】目的 探究于乳腺肿物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与胸椎旁阻滞麻醉效果分析。方法 研究收集我院外科接收的乳腺肿物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选取时间区间为2018年2月~2019年10月,共计36例,模拟随机抽签法分组,18例设为研究A组,予以胸椎旁阻滞,18例设为研究B组,予以肋间神经阻滞。结果 研究B组舒芬太尼剂量显著低于研究A组,麻醉镇痛时间显著长于研究A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B组术后4 h、8 h、12 h、24 h及48 h在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研究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与胸椎旁阻滞于乳腺肿物手术麻醉中均均有显著疗效,肋间神经阻滞效果更佳。

    【关键词】肋间神经阻滞;胸椎旁阻滞;乳腺肿物;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6..02

    因生活中发射元素增加,女性生活压力增加,内衣穿着不合理,乳腺肿物发生情况不断增多,开展有效的手术治疗对策尤为重要。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完善,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完善,为手术安全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及安全性。临床麻醉手段持续发展,临床常用神经阻滞麻醉手段为胸椎旁阻滞、肋间神经阻滞两种,随着患者对临床麻醉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探究适配的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具有重要课题研究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收集我院外科接收的乳腺肿物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选取时间区间为2018年2月~2019年10月,共计36例,模拟随机抽签法分组,18例设为研究A组,发病年龄区间25岁~53岁,年龄均值(37.83±1.61)岁;18例设为研究B组,发病年龄区间28岁~54岁,年龄均值(38.34±1.75)岁;2组乳腺肿物患者基线资料统计校验无意义(P>0.05),可于下文分析。

    纳入原则:(1)36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乳腺肿物,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予以肿物切除;(2)由家属陪同就诊,患者及(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签署书面授权书;(3)就研究上报伦理委员会,征求伦理批准后开展。排除原则:(1)合并血液疾病、恶性肿瘤患者;(2)拒绝研究或中断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研究A组患者予以胸椎旁阻滞,指导患者呈侧卧位,于患者L4椎体旁为入路,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借助18G穿刺针进行穿刺操作,借助超声定位,引导穿刺,注入0.5%浓度的罗哌卡因20 ml行麻醉诱导;研究B组患者予以肋间神经阻滞,借助超声进定位,于第二肋及第六肋,明确肋间内外肌位置,采用1.0%浓度的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借助超声穿刺,18G穿刺针于T2-6肋间注入0.5%浓度利多卡因4 ml;2组患者于术后依据麻醉平面,采用舒芬太尼维持麻醉。

    1.3 评价标准

    统计比对2组舒芬太尼24 h使用剂量;统计比对2组麻醉维持时间。评估患者术后4 h、8 h、12 h、24 h和48 h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百分制)。

    1.4 统计学分析

    课题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 结 果

    2.1 2组患者舒芬太尼剂量及镇痛时间分析

    研究B组舒芬太尼剂量显著低于研究A组,麻醉镇痛时间显著长于研究A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对比

    研究B组术后4 h、8 h、12 h、24 h及48 h在咳嗽狀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研究A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 论

    临床针对乳腺手术开展注意事项及预后需求,手术辅助麻醉镇痛手段较多,包括硬膜外阻滞、胸椎旁阻滞、肋间神经阻滞、局部浸润等,不同麻醉技术麻醉维持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对患者机体影响存在较大差异[1]。既往临床学者针对乳腺手段,多采用胸椎旁阻滞手段辅助手术开展,但于临床应用中发现,乳腺病灶内分布较多的神经,胸椎旁阻滞对局部神经影响较大,于术中维持麻醉剂量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受限。肋间神经阻滞与胸椎旁阻滞工作原理相似,于临床操作简单,镇痛时间较为灵活,麻醉镇痛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术中舒芬太尼维持麻醉药物剂量[2]。本研究表明,研究B组舒芬太尼剂量显著低于研究A组,麻醉镇痛时间显著长于研究A组,差异显著(P<0.05);于超声引导下行肋间神经阻滞,于肋间神经开展镇痛效果持续时间相对延长,穿刺点显著避开椎旁区域,局麻药物扩散情况得以控制,可显著降低血压及双侧阻滞情况的发生,于肋间神经痛为靶点,显著降低穿刺对胸膜的损伤,最大程度降低气胸的发生;同时,肋间神经阻滞开展较为灵活,可依据肿物位置,灵活选取阻滞部位,提高麻醉阻滞开展的针对性,可为手术开展辅助最佳的神经阻滞效果。另外,研究B组术后4 h、8 h、12 h、24 h及48 h在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显著低于研究A组,分析两者镇痛效果有差异的原因可归为两点:第一,胸椎旁神经阻滞状态下,局麻药于椎旁间隙扩散开,导致药物进入阻滞间隙很快被吸收,削弱胸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第二,胸椎旁神经阻滞局麻药有存在朝硬膜外扩散的可能,降低镇痛效果。局麻药之所以会扩散,是由于硬膜外间隙与胸椎旁间隙通过椎间孔相连[3],局麻药扩散使得药物被快速代谢,无法发挥出原有的药效,产生与肋间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差异。

    综上,肋间神经阻滞与胸椎旁阻滞于乳腺肿物手术麻醉中均均有显著疗效,肋间神经阻滞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董小飞.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肺癌根治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21):2655-2659.

    [2] 吴天红,朱 委,成向阳,等.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11):1679-1683.

    [3] 何月贞,李志鹏,柳垂亮,等.肋间神经阻滞与胸椎旁阻滞对于乳腺肿物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7,38(24):3812-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