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传统民艺再设计研究

    刘佩芳

    关键词:传统民艺;文化再生产;再设计

    1 文化再生产理论

    布迪厄将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内的决定意义和优先性作为当代社会区别与以往社会的重要特征。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因素的介入才能活跃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社会学概念,即文化再生产。文化再生产理论指出文化通过不断地“再生产”作为自身存在与维持的基本条件,并使得社会文化得以延续,被生产的文化是在既定的时空之内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借鉴了马克思的“再生产”概念,同时突出“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因素的互动关系。一切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在更新文化的活动,即可以认定为文化再生产[1]。

    2 传统民艺概述

    2.1 民艺的特征

    民艺具有大众民间性、实用性、区域性、民俗性等特征。民艺是劳动群众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直观感受,从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民艺根植于民间生活,为民间大众所创造,并具有民间大众化的特点。大部分的民艺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一些民艺偏向于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民艺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贯穿于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生活与行为模式中。民艺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风俗、习惯等通过独特的色彩和造型表达出来。民艺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艺是具有民俗性的文化。

    2.2 民艺的视觉特性

    2.2.1 抽象夸张的造型

    民艺根植于生产与生活,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在民艺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造型图案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在创作过程中,不受具体形象约束,凭借经验延伸想象,以抽象、变形、概括等手段精心取舍、加工提炼。民艺的造型体现出根据创作者情感和客观构图的需要进行变通和夸张的特点,这种夸张是根据需要和出自创作者内心的审美心理,并不是刻意而为之。

    2.2.2 象征的色彩

    色彩在民艺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喜庆、欢乐、幸福的色彩是乡亲们所喜欢的,也就是说,喜庆、欢乐、幸福的色彩表述合于民间的审美观念,因而才能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在色彩的搭配中,人们追求一种“对比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对比”的艺术效果。当民艺作品以红、绿色进行搭配时,常用白色分割使其色彩和谐,即“红喜绿,白为媒”[2]。

    2.2.3 吉祥的寓意

    我国传统民艺蕴含着丰富的吉祥文化,民艺作品体现出中国民间趋利乞吉的審美功利性的艺术特点,在这种审美心理下,需要具有吉祥寓意的纹饰、图案促成功能的达成。吉祥图案是指通过谐音、象征、寓意、附会等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吉祥图案包括纳福迎祥、吉庆如意、祝福祝寿、富贵求财、繁荣丰收等主题。吉祥符号是民间艺人代代传承、经过不断加工提炼而形成的,通过纹样、文字、象征和谐音来表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图案主要表达了福、禄、兽、喜四个方面的含义。

    3 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传统民艺再设计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民艺的使用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作品大多作为工艺品和收藏品被购买,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这些年我们也在尝试“设计师+ 民间艺术大师”的合作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瓶颈。作为设计师我们认为传统的民艺不够时尚,不能吸引年轻人,我们开始在作品中加入现代人的审美元素,或是更换了图形表达语言,或是换了颜色,不知不觉中好像丢了本质的东西,只是做了漂亮的图案,缺少了文化。若是将文化再生产理论应用于传统民艺再设计当中,就可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民艺,使其不仅具有实用性与美观性,同时还具有文化价值。

    4 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传统民艺再设计策略

    4.1 生产主体多元化

    人是民艺生产的主体和核心。在农耕文化背景下,民艺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除了有专门从事手工生产的匠人之外,在农闲的时候还有很多人从事手工生产。在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以传统民艺手工为职业的人成为了手工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民艺再生产的行业,这里不乏有设计师、艺术家、还有高校的师生们,他们为民艺生产创意、创新增加了活力。采用“设计师+ 民间艺术大师”的模式改变了传统民艺生产主体单一化的状况。设计师以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传统民艺研发产品,在深入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现代都市审美需求将传统与时尚融合,具有针对性的“原创设计”,展现出当代时尚的审美活力[3]。

    4.2 生产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在制作过程中工艺流程长、时间成本高,也就导致了价格略高,我们可以尝试机械化+ 手工的方式,在保留传统手工特色的同时,又能缩短加工周期、降低成本。使民艺真正的还艺于“民”。

    4.3 审美主体差异化

    在审美主体上,原始的民艺是是乡间、民间群众的自发喜好,民艺经过再生产的改造后要在保持其民间性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生活美学,使其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欣赏口味,将消费者的需求和感性意向转换为再生产、再设计的要素。再生产的过程中,民艺的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随之文化认同也由本文化圈扩展到他者文化的差异性认同。

    4.4 使用价值生活化

    在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新娘结婚的陪嫁品中要有虎枕虎头鞋、虎头帽、老虎围嘴和布老虎玩具。手工文化创意品牌“王的手创”设计出品的新生儿礼盒,就是一个集民间性、实用性与民俗性于一体的民艺再生产案例,结合民俗在传统民艺中加入现代生活美学,用手工的温情演绎出对生命的祝福。礼盒中包含虎玩偶、蟾蜍五毒口水巾、虎头福袋、猪头鞋、卡通贴纸。这款蟾蜍五毒口水巾,从传统围嘴到现代口水巾,这不是简单的名称的改变,它是一种文化和功能的变更,传统的围嘴手工刺绣精美、但耗时久、价格高,现代的口水巾印刷清晰、不易褪色,材质柔软亲肤,更适合儿童使用。

    4.5 生产销售市场化

    4.5.1 符号销售

    在物质需求慢慢得到满足的今天,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消费的主观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与符号属性也随之凸显出来。符号销售就是利用消费者通过购买含有符号价值的商品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心理,通过产品中包含的理念、价值观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4.5.2 体验销售

    体验是针对顾客而言的,是一种活动过程中内心的形成物,是一种情感价值,是顾客与品牌和产品接触之后留下的感受。美国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解释到:“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最新的经济浪潮,它超越了传统简单的买卖形式,使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的享受”。体验销售从生活和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和思维认同,并以此来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确定其消费行为,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将创意设计体验与情感化设计结合,可以为体验者實现从功能到情感共鸣的价值需求,以达到创意设计的最终目的[4]。

    4.5.3 品牌销售

    艺术设计创意产品与品牌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艺术创意设计的依托。艺术创意设计是一种商品打造品牌的主要手段之一,世界知名创意产品品牌都是经典的创意作品[5]。

    4.5.4 大众审美教育

    消费行为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程度。如果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使用功能与附加价值一无所知,很难说这种商品有畅通的销路。现代销售,实际上是产品中包含的观念、思想、价值观、理念、习俗、审美、文化的传播和认可。大众审美教育就是提高消费者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艺术涵养,使他们对艺术感兴趣。

    5 结语

    传统民艺的再生产要以文化为契机、以民俗为依托、以技艺传承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来实现文化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个再生产不是对过去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对传统进行解构,并在解构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美学,结合现代生活重新整合、建构。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文化更新的同时开发有效的生产方式,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重构文化生态。传统民艺的再生产是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们情怀的抒发。我们可以从政府引导、民众自救、设计师学者跟进、社会需求等方面开展传统民艺再生产的研究与跟进。民艺在现代语境中的合理开发和应用,要从实用性、生活性出发,使民艺和民俗焕发新生,同时助力乡村手艺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