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颂苗画艺术研究

    丁超

    

    

    

    摘要:非遗文化的脆弱性导致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充满矛盾,如何平衡非遗文化的原生态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关键。本文以梁德颂苗画艺术为例,系统地研究苗画的文化内核,探索苗画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关键词:梁德颂 ?苗画 ?非遗文化 ?传承与创新

    一、梁德颂苗画艺术缘起与成就

    清末,湘西花垣县苗人王正义善画,用白色粉浆把图案画在深色布料上,供绣女按图刺绣,以绘本代替此前的“锉本”。因王正义的画工了得,他觉得“以画代绣”也很美,于是把线稿变成彩绘,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民间绘画形式。王正义将这种绘画传给妻弟秧初新兄弟,后者将自然界的花草鸟兽入画,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苗族人称之为“苗画”。苗画传到保靖县水田河镇白合村,私塾先生梁求瑞继承了传统,但他的苗画还是线描稿,主要是为绣女们提供绣样,充当着传统意义上“锉本”的作用。苗族女性服饰好装饰,常常在衣领、袖口和裤脚边等处绣上花鸟图案,登门求画者络绎不绝。梁求瑞的儿子梁永福继承家传并成为苗寨的专职画师,以画苗画为生,他一方面延续了父辈的线描稿传统,求画者的范围覆盖周边花垣、古丈、吉首以及贵州边界松桃等县市。另一方面他恢复 “以画代绣”创作彩绘苗画,曾被认定为苗画省级传承人,代表作《龙凤呈祥》和《丹凤朝阳》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其子梁德颂1964年出生,从7岁开始学苗画,从小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当学徒,从事一些基础工作,诸如打底色和填色等,到14岁时可以独立创作苗画。改革开放对苗寨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外来服饰对苗族传统服饰的直接冲击,导致绣花制衣的需求量急剧下降;二是年轻的苗家姑娘远赴大城市打工,上门求画者甚少。他也曾南下打工,做過泥工、煮酒和搞开发。2006年梁德颂恢复苗画创作,同年,其作品在上海展览获梁任生等专家好评;2007年湘西州50年周庆,他受邀绘制苗画,以此为契机重拾苗画至今;2018年,他被认定为苗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始与高校联合,苗画得以在大学设计专业领域里传播。作品《双凤朝阳》获得2018年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展示活演活动一等奖。5月25日其苗画衍生品手机壳获得“2018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同年11月设计的“十二生肖湘泉酒”获得湖南省旅游博览会金奖。

    二、梁德颂苗画的艺术特色

    1.工具材料演变与制作流程:梁氏苗画的传统材料是用土烧制的土红色块,在布料上绘制图案线稿,但这种材料容易脱落掉色,勾完线后要及时刺绣,因线条粗糙而影响刺绣精度。画家也曾改进方法,把颜料和牛皮胶混合在一起,使颜料具有一定的粘合度,效果相对好点但增加了制作工序。梁德颂接触到广告色(水粉)和油画颜料后也曾尝试用来作苗画,但水粉颜料易褪色而油画颜料干得慢,即便采用流水线作业,一次画多张底色,但因整个流程完成时间太长而放弃。后来接触到丙烯颜料和染织颜料才解决问题,这些颜料干得快,使用便捷且不易褪色。其次,画笔一般选用大、中、小号的花枝俏或者尼龙勾线笔,花枝俏用来勾轮廓线,尼龙笔用来填色。调色盘一般选用梅花形调色盘以便分区调色,这些工具都是和苗画的局部推移作画法相关联。另外,画布处理和绘制步骤:(1)选择布料时应注重吸水性、纹理和光滑度,这些因素会决定了最后完成的效果和风格,一般的布料都可以画,通常在上色前先要制作底子。(2)绘制步骤:第一步,用花枝俏沾白色颜料勾勒图案线稿,最关键的是用白色直接徒手勾勒图案轮廓,即不用铅笔起稿,也无需拷贝图像;第二步,用尼龙笔沾白色颜料把图案平涂上白色底子;第三步,白底干透后就可以上色,图案中造型、上色和细节刻画同步进行,用局部推移法完成整个画面。这种技艺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用白色颜料把图案平涂打底,底色干后即可上色。木质底面和金属底面等非吸水性材料可直接上色,不用白色打底。

    2.苗画的设色与技法特色

    老子《道德经》中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①《道德经》又曰:“人发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苗族人遵从这种自然万物相生相克之道,在色彩应用方面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认同宇宙、自然界和人类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彼此相互联系、平衡、和谐共生的哲学观。从而形成苗族独特的“五行色”搭配理念,即“金、木、水、火、土”与白、绿、蓝、红、黄相对应,同时又与人体的各个部分相联系的法则:金对应筋脉;木对应皮肤;水对应肾脏;火对应血液;土对应肌肉。因此,苗画用色遵守“五行色”(图1-1)的道理,设色要合五行、顺自然天理,脱离这个理就意味着不入行或不正宗。

    苗画从最初为苗绣提供绣稿发展成民间独立画种,二者在色彩应用方面具有一致性。黑色和蓝色是最常用的背景色,也称底色;红色底一般用于婚庆和寿礼,一般不常用;绿色和白色作为底色也是现代搭配使用;黄色一般不做底色;白色最常用于勾轮廓线和调节色彩的明度,使用频率最高。首先,色调搭配有着严格的年龄指向性。按照性别、年龄、习俗和使用场合等差异而搭配不同的色彩,约定俗成的法则不能被打破。比如年轻女子要搭配艳丽颜色,展现青春活力;老年人则好沉稳,颜色搭配平和、素雅。《吉祥如意龙凤图》(图1-2),就是为一长者所作,设色雅致温润。对于特别高寿的长者(80岁以上)就会选用单色或者线描完成全部画作,图案造型也要简洁大方。其次,苗画在色彩搭配方面有着严格的用场指向性(使用场合)。婚嫁喜事、长者寿辰、乔迁新居、小孩满月以及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和“赶秋”等场合的色彩搭配要热烈喜庆,一般会使用红底色或者暖色图案比重多。另外,苗画还有一种特例——“白描” (图1-3)以单色线条完成作品,类似中国画中的白描技法。总之,苗画设色属于苗族审美文化的范畴,具有用色主观、色彩醒目、内涵丰富和装饰性强等特点。既要遵循自然规律,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有色彩搭配的主观审美追求,把物象和心相合二为一,构建苗族审美文化的理念世界。

    3.色彩技法特色

    以明度推移、色相推移和纯度推移为主,有时也会有色相推移和明度推移综合运用的手法。苗画中把这种渐变色叫“阴阳过渡”法。在此基础上辅以勾线,类似工笔花鸟画中的丝毛手法,勾线的颜色可以是同类色、对比色或者以白色勾勒。图案的底色以黑、蓝色最为普遍,红、绿等颜色次之,白底便无需制作底色,可直接作画。勾线的颜色一般是浅色的图案用稍重一点的颜色勾线,反之,重色的图案用浅色勾线,但是白色勾线居多,比如鱼和龙的鳞片、凤和蝴蝶的羽毛以及亭台楼阁的瓦背等,主要是因为背景色一般以深色居多所致。画面色调的建构除了图案的主色和辅色穿插对比以外,底色起到了很大的基础作用。色彩搭配追求鲜明对比与习俗讲究相统一。因为着色的过程是局部推移的方式,所以调色的时候用小碟子,要求颜色新鲜干净,平涂和接色是最常用的笔法。比如打底的时候就是平涂,有的图案中间部分就是先平涂再用点和线条勾画图案,有的动物局部造型比如说凤爪的指甲尖就直接保留了平涂的白色等等;接色的方法处处可见,如龙和鱼的身体、凤凰和鸟鹊的羽毛、花瓣的层次感都是用接色法完成的,花瓣的纹路是用深色部分的色彩往浅色部分勾线,线条的长短和方向要适应外围的造型,符合物象的自然规律。其次,用笔匀称,用色饱满。即用笔的力道始终平稳流畅、力度均匀和过渡自然。画笔饱沾颜料,无虚笔皴擦,画出厚实、饱和的色彩效果。

    4.梁氏苗画的造型规律与艺术理念

    ①构图形式:對称式、均衡式和综合式。对称式是苗画最主要的构图方式,是因为苗族审美文化中特别讲究“成双成对”象征着和和美美的寓意。这种构图又分“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两种形式,首先,绝对对称式诸如传统图案中的“二龙戏珠”、两条蜿蜒游动的龙分列左右,中间一颗宝珠;“凤报平安”( 如图1-4),一对凤凰排列左右,中间一个宝瓶寓意平安吉祥;“平安如意”中间一个宝瓶,瓶子两边各一尾鱼;“太阳花”呈圆形放射状由内向外层层推移等等。相对对称的图案如“龙凤呈祥”(图1-5),虽然两边各一瑞物,但一龙一凤却分属不同形象。均衡式构图一般在小型的作品中更为常见,通常有鸟、花卉和蝴蝶等组合,也有的就是一个单独纹样。综合式构图主要是包含以上两种构图方式,“龙门祥瑞”(图1-6)上部为均衡式,下部分为对称式。

    ②造型特点:自然形,自然形是苗画图案中最多的一个种类,花鸟虫鱼均源于自然,在自然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和夸张处理。几何型,十字格图形既可以向四方延伸,又可以添加各种元素丰富内容和增加变化,经常用于花瓶、石榴和龟背的图案,代表“十全十美”的寓意。圆形和半圆形经常重复使用表现鱼鳞、鸟的翅膀等,使画面产生节奏美感。意象型,喜鹊表示“囍”,鹿表示“禄”,桃表示“寿”,铜钱花表示“财”等表现人们的美好祈愿。字符型,福字形符号和寿字形符号等直接表达,属于典型的汉文化影响。

    ③艺术理念:梁德颂的艺术观是要保持苗族文化的传统,图案的造型和寓意要符合苗族人的审美观,即使要创新也不能是面目全非,改得不像苗画。苗画的造型和设色要有苗画的内涵讲究,不能失掉苗画的特征。其一,经营位置的讲究。龙凤搭配时必须为左龙右凤,同古代左青龙右白虎的理念相一致,以及祥瑞物象必须成双成对的排列等等。其二,有翅膀的物象必须置于上方,水中游的物象则理应画在下方,以顺应自然天理。其三,凶猛的物象不能入画。苗族人喜欢祥瑞之物,不会在苗画、苗绣和银饰图案中表现诸如老虎、蛇、鹰等形象。梁德颂除了画传统十二生肖的时候不可回避虎与蛇,其它作品中均不会出现。

    三、梁德颂苗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苗族无文字,苗画、苗绣、苗服和苗歌中包含着苗族传统文化符号、图腾崇拜和民族信仰,也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梁德颂作为梁氏苗画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对于苗画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是:首先,保持苗画的原生态,进行有限度的创新,核心的部分不能变,比如造型的讲究、五行色的运用法则以及绘画内容的选择都要遵循苗族的传统,不能唯创新而创新,失去了苗画的特色。梁德颂苗画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己长期坚持苗画的创作,在保持苗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用适度的创新,苗画的载体在画布的基础上拓展到苗鼓、手机壳(图1-7)、笔记本电脑、手提袋、包、团扇和名酒包装(图1-8)等生活用品之上。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当添加图案元素,十二生肖的造型中就增加了传统苗画中不画的虎与蛇等。苗画的运用领域从为苗绣提供绣稿发展到为国际马拉松比赛定制特色奖品(图1-9),在现代生活的多个领域创制新的视觉文化。其次,梁德颂培养苗画传承人,家人都能画苗画(图1-10),另外还正式收徒授艺,2020年5月10日土家族姑娘田云正式拜梁德颂为师。再次,截止目前,3次举办苗画公益培训班(图1-11)、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机关、参加国内外民间艺术展览以及各种非遗文化传习活动。

    梁德颂苗画艺术的传承根植于苗族传统文化基础。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肩负民族文化的守护和传播的责任,把创作、传承和创新融为一体,主动融入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关系,使传统文化得到多元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苗画发展的一个高峰。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课题2020年度项目“湘西苗画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研究”( 课题编号:ND207834)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老子著,何占涛编译.道德经[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P9,2019。

    ②魏亚.道德经[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1。

    参考文献

    [1]冯骥才.湘西的苗画:春天最初是闻到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彭秀莲.苗画初探[J].民族论坛,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