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何园园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不断渗透,学校教育越来越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小学生正处于形成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为学生的自主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重点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师的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综合发展而展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内容展开教学,从学生的根本发展出发为学生设计趣味性课堂,由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多种思考环节,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思维能力[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会在教学中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中会让学生接受被动式的学习,学生也因此对教师形成依赖,离开教师的指导便没有学习的方向.教师往往会先告诉学生知识点、概念等,然后要求学生利用习题巩固.学生也只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所以学生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快速发展,由此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培养数学思维,从而改变传统的记忆模式.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正处于形成能力、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之后会很容易学会数学的逻辑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当学生面对自己喜欢的活动时,学生会投入大量的经历钻研其中.任何思维的产生和问题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内容创造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时,学生会认真思考知识的前因后果,他们的好奇心也会被点燃,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运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的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然后要求学生掌握进行加法运算时如何进位和如何工整地书写计算步骤.教师应根据加法进位这一知识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比如“25+37=62”这道题目,教师可以先将数位的概念引入,学生理解了个位和十位之间的进位关系之后,教师再围绕“个位上数字相加超出10之后十位上需要对应加上数字1”这一知识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图片,图片中出现了很多房子,其中的条件是每个房子里只能住10个人,当每个房子的人数超过10个人时是无法办理入住的.这时一共有25个人来到图片里住房子,他们应该如何分配房间呢?如果再来37个人的话,又该如何分配房间呢?教师借助有趣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更加理解了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后要向十位上进一,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住房问题,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引导自主探究,开发学生脑力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数学知识具备很强的规律性,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打开自己的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自主思考的习惯,为学生的综合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运算律”相关的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对于运算律的复杂关系会混淆不清,所以在做题时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从而避免学生在做题时的粗心错误,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298+151+202+249=900”这个例子,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运算律的相关知识有了基本掌握之后,要求学生对此式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自主思考时首先会观察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的个位数之间有何关系,然后会发现其中两两数字的个位数相加可以化为零,由此学生便会使用加法运算律将算式转变为“(298+202)+(151+249)”.在这个课堂环节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学会了使用加法运算律解决数学问题,由此加深了对本节知识的印象.在之后的练习题讲解中,教师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且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在后续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思考环节中,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3].

    (三)培养表达能力,提升逻辑思维

    数学知识并不只是枯燥的做题、计算,教师应该相应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表达题目思路时会将知识在脑海中重现,他们在理清逻辑并表达出问题的解决过程时会提升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一些互动环节要求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重述,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将知识逻辑重新梳理,并会用清楚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展示问题如何解决时也会集中注意力,不断运转自己的思维,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最终通过表达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合并算式”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并算式之前自行理清算式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将两个算式合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提问的互动形式来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引导学生不停地运转思维,最终促使学生表达出正确的解题过程.比如“35-16=19,17+18=35”这道题目,教师给出学生题目之后,便可以提问学生目前的想法,并且顺势提问某个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出自己准备列出的算式合并过程.学生在看到两个算式之后应该先理清算式之间的逻辑.第一个算式中首先出现的数字是35,第二个算式中也包含了35,所以学生会想到这个数字会是连接这两个算式的关鍵,但是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不能直接将式子35-16=19转换成19+16=35.学生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不断理清逻辑,并且会发现解题过程中的新思路.学生会想到用17+18代替35,合并算式之后就是17+18-16=19.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口头表达,可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梳理自己的思路,转动自己的大脑,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四)构建师生互动,总结数学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师生互动环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技巧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结数学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更加乐于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由此学生也能够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生学习“乘法运算定律”的相关知识时,这一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公式中的数量关系,而且需要明白算式中各种符号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先向学生强调该知识简单,从而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例题中算式的逻辑关系,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学习佳境.比如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点,教师先给出算式(4+2)×25,然后提问学生乘法的意义,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过渡.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个算式:“大家可以将算式中的(4+2)算出结果,然后可以看作是6个25相加,但是由于4×25得出的是整数100,所以可以将算式拆开,就是4个25加上2个25,因此(4+2)×25=4×25+2×25.”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与规律开始有所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找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知做出口头总结.当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掌握了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出即时计算题,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考查学生的灵活思维,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思维,而不是通过题海战术或者死记硬背来学习数学,这样有利于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4].

    (五)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知识运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可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同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实,不论是哪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都需要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在本节知识中需要学习如何将小数点对齐计算.教师针对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到小数的含义.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人民币中的元、角、分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比如“2.3+1.4=3.7”这道题目,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将小数化为钱币,即2.3可以表示为2元3角,1.4可以表示为1元4角,再借助人民币的换算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小数中数位的不同.在学生学习了本节知识之后,教师还可以将学生代入到“生活超市”的场景,要求学生对带有小数的指定商品价格進行计算,提升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教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降低数学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中的逻辑关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灵活练习方式,拓展思维创新

    教师在加强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灵活设置练习模式,使学生在积极、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练习,促使学生夯实基础.另外,灵活的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学生学习“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样练习方式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本节知识的重点在于质量单位,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物品的质量有所了解.在学生学习了本节知识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搜集去超市购物的小票,或者买蔬菜、水果、其他物品时的称重记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换,交换之后再进行计算.教师通过改革练习形式,使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不会觉得枯燥,同时,不同的练习形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素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引导的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创新性的良好学习氛围,并且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提供空间[5].

    【参考文献】

    [1]贾佳桃.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有效性设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0(34):13-14.

    [2]瞿瑶.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27-128.

    [3]雷虹.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136-137.

    [4]高玉奇.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探究[J].学周刊,2020(33):47-48.

    [5]张春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3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