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生物课堂教学

    柳卫军

    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用生物知识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开发课程资源,合理组织活动,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一、依托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盘活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生物教学可以选用农村生活中的资料,选用学生身边的生物材料,利用农村与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和农村学生丰富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感性知识,搞好生物课堂教学。

    1.课前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

    初中生物涉及的实验材料较多的是动植物材料,农村学校学生采集起来比较容易。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鼠妇、菜青虫、鲫鱼、蚯蚓、蝗虫等材料,学生都很容易采集到。让学生采集材料,既有利于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而且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如让学生采集蚯蚓、鼠妇等实验材料,他们就了解了蚯蚓、鼠妇的生活环境。

    2.课堂上引入活体或实物材料

    课程标准倡导的课堂教学选材的理念是:有“生的”就不要“死的”,有“真的”就不要“假的”,有“会动的”就不要“不会动的”。将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活的动植物或实物引入课堂教学中,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课外进行拓展探究

    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拓展教学空间。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周围的田野上、沙滩上、池塘边采集实验材料,制作标本。如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中围绕“生物技术”这一主题组织教学,分别介绍了扦插、嫁接等生物技术。学习了这些内容之后,学生的知识积累就不再被局限在课本里,而是向课外延伸。

    4.以校园、班级的生物角为基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生物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研究的是活活生生的物体。应充分利用班级的生物角、窗台等可利用的空间,养几盆花、几瓶鱼,当探究嫁接、观察鱼鳍的作用时,可以在班级边操作、边观察。这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调动兴趣,利于教学。

    5.利用好家中生物,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农村家畜家禽几乎家家都有,花花草草随处可见,为美化家庭环境,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几盆花。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尤其是家养的动植物,启发学生进行观察、管理,在观察和管理过程中,就会逐渐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及其作用等等。如学习哺乳动物,其代表动物就有家兔,有饲养经验的学生就会知道:家兔生产前要喝足够的水,否则它会把幼仔吃掉等活生生的知识。如此一来,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同时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农村的环境、动植物资源,农民的种植经验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和资源。从农村生活环境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素材,必将有效地促进教学。

    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增补乡土教材,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性较强的、对振兴当地经济有用的生物学知识

    新课改中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学校资源,还包括乡土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隐性资源等,这就要求老师给予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这些乡土内容的学习,可以扩充学生的生物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學素养,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国情、乡情教育。

    因此,教师应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不断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海洋渔业的养殖等实用技术中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以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如在讲“光合作用”时,可介绍大棚蔬菜的生长情况,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介绍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

    实践表明,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