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三类历史课程是基本关联的,高一学段的必修课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高二开始的文科班要完成历史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它们应该是对必修课程的递进和拓展。选择性必修的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复出主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众多论著皆有述及,一般较多关注武昌起义之后革命逼迫及列强施压导致清廷再次起用袁世凯。然而,袁世凯复出问题从他遭到罢免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上承夏商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下接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既是西周制度崩溃瓦解的阶段,也是奠定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基础的阶段。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的过程中体现了“纷争中有
如何在看似突兀的“圈地运动”与相对沉寂的庄园田制之间发现其合理的历史链条,以彰显历史内在的逻辑性,颇有意义。佃农对保有地稳定的占有,曾是中世纪的重要原则,其积极意义不可
摘 要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从新石器中期以来,这一特征就基本形成。本课围绕“多元一体”展开教学,聚焦不同时期“体”的不同特征。从新石器中期到夏建立,这个“体”指的是共同的文化圈;夏商周时
在19世纪以降的中美关系史上,同时拥有学者、外交官和跨文化者三种身份经历者不乏其人,如卫三畏、柔克义和司徒雷登等人。由于时代的差异,芮恩施的三种身份经历显得与众不同。在
关键词 图像证史,基本路径,研究视角<br />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8)09-0052-04<br />
长期以来,图像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半被视作文字的“陪衬”,历史课本
晁福林 李凯摘 要 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中第一单元为“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其时间跨度长,信息量大。教学中需要抓住大问题,而族的长期存在,是中国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
徐奉先 刘芃摘 要 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时代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眼關键词?演史料遴选,史料实证,周武王,分封<br />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8)09-0061-04<br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新公布的《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