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背景下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分析

    刘宇 李嘉誉 赵昊

    关键词 校园欺凌 社会支持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刘宇,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李嘉誉,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赵昊,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D6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05一、 引言

    2019年下半年,电影《少年的你》以一匹黑马姿态成为年度最佳电影,剧中由周冬雨饰演的高中生女主角陈念因遭受“校园欺凌”的剧情再度把校园欺凌的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自2006年来,校园欺凌的话题在各类媒体新闻报道中并不少见;在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也就校园欺凌问题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然而,总体而言我国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理念和防治手段仍然尚未成熟,如何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更多的获取社会资源,形成教师、同伴、家长、学校四位一体的联动防治机制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要策略。二、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原因

    校园欺凌,有时也被称为校园霸凌、校园暴力等,校园欺凌通常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由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音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后果。校园欺凌行为可分为肢体欺凌、言语欺凌、性欺凌、反击型欺凌和网络欺凌等多种表现形式。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同伴因素、个体自身因素。社会因素方面,由于近年来各种网络平台、电影电视剧、手机游戏等暴力信息和欺凌因子未加监管的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给学生带来了暴力行为的社会模仿对象。同时,在学校方面,由于学校针对校园欺凌无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惩罚机制,一些不良的校风学风班风也加剧了暴力行为在校园中的传播。另外,校园欺凌行为与家庭教育环境也息息相关,父母严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在学校更容易受到欺凌,而在温暖、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则更少受到欺凌。同伴因素也是影响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之一,来自同伴的漠视和冷眼旁观会导致欺凌行为的反复发生。

    校园欺凌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网络中社会、学校、家庭、同伴等各方面的原因,而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又是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社会支持体系的层面探讨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是个重要的突破口。三、社会支持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从社会支持来源角度来划分,社会支持可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我国研究人员林少真等还发现,家庭、学校等社会群体提供的社会支持不足会诱发校园欺凌。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越不容易遭受欺凌行为。其中教师支持对欺凌行为的影响最大,教师支持的力度越大,发生欺凌行为的现象越少;其次同伴支持也会显著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同伴可以成为阻止欺凌发生的正义者。另外,暴力行为和欺凌言语在家庭管教中能够如果能得到正面管教、学校的有效监管手段和正确的处理方式都可以有效的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教师、同伴、家庭、学校等社会支持群体如何补足短板合力来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社会支持背景下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策略

    (一)强化管理权利,提供教师支持

    目前不少教师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对施害学生谈话劝导,学生当耳边风,家长不够重视,教师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立场。只要受害学生不在课堂上捣乱违纪,不影响全班学习成绩,最后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睁眼”。教师作为管理学生的主体,应该拥有权利对欺凌事件积极应对,对施害学生严肃处理,向受害学生给予充分帮助,对于杜绝欺凌行為有重要的防范作用。

    (二)加大监督约束,提供同伴支持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学生常常因学习成绩而形成三个圈层: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优等生成绩优异、品行良好;差等生成绩落后或不良行为,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优生怕被差生影响与差生保持距离,差生也认为与优生是“不同世界的人”,差生在班级中逐渐自我边缘化形成自己的社交小圈子,校园欺凌的施害者大部分都是差生群体。加强优生与差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打破偏见壁垒,如采用“结对子”的形式,优生帮助差生的学习,一起参加体育竞赛等,让不同资质的学生之间充分交流,让优生成为差生的同伴榜样,同时优生监督差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行,充分发挥同伴支持的监督约束作用。

    (三)提升教育能力,补足家长支持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少家长投身于工作,把给孩子的“物质支持”当成是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头等大事,而忽略了情感支持对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家长只管送孩子去学校学习知识,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例如,当孩子遭受到校园欺凌行为或存在欺负他人的行为时,绝大多数家长往往是第一时间将责任推给学校,而很少反思自己在担当家长角色过程的缺位和冷漠。对孩子心理需求关注不足,缺乏情感教育也是目前很多家长在教育上的不足与缺失。家长通过自我学习提升教育能力,以身作则的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营造给孩子一个快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支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四)加强校园重视,提供学校支持

    学校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容易导致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会使校园欺凌行为变本加厉,造成恶性循环。加强“校园欺凌”专题学习,针对有过欺凌行为或欺凌倾向的学生,定期谈话引导正视,而对被欺负的学生,学校也应定期回访关心。在软件上,增加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弹性,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和生活,互帮互助;在硬件上,学校做好安保防护,如监控摄像和巡逻保卫,及时发现制止不良行为在学校中发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五、结语

    校园欺凌的问题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其痛点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不可预性和隐蔽性,其难点是校园欺凌现象的复杂性和反复性。本文从社会支持的角度为社会、学校、家庭更好的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第一,社会支持是影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越不容易遭受欺凌行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校园欺凌的处境。

    第二,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角度,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师、同伴、家长、学校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为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提供可行的应对策略:首先,学校给与老师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管理权力,弱化追责,推动教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度,强有力的为学生提供来自教师方面的支持。其次,发挥同伴支持的作用,使同伴成为阻止校园欺凌发生的“吹哨人”。再次,家长提升教育能力,补足情感缺位,时刻关注孩子心理的成长,及时为孩子提供亲情的支持和关爱,为孩子提供反校园欺凌的坚强后盾;最后,为减少欺凌行为对受害学生的伤害,学校一方面要做好安保防卫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发生,另一方面要完善心理课程的设置和提供心理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和抗压抗挫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2006~2016年中国纸媒“校园欺凌”报道分析——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为样本[J].今传媒,2017(7).

    [2]教育部,中央综治办,等.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7-11-23.http://www.rnoe.gov.cn/srcsite/All/moe_1789/201712/t20171226_322701.htmlFF.

    [3]印海翔.校园霸凌的行为与特征[J].大众心理学,2011.

    [4]侯雪娇.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应对措施[J].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20(6):36-38.

    [5]宋杨萍.X中学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6]林少真,杨佳星,王蕾.社会支持视角下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以福建省福州市某中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8(4):9-15.

    [7]易夢佳.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反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研宄[D].广西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