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学分互认与转移机制研究

    李海燕

    摘要:学分银行制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这已在国外教育体系中得到验证。我国借鉴学分银行在国外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经验,已在开放大学试点学分银行制搭建适应终身教育需求的职教体系,但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体制性、制度性和操作性以及课程建设性方面的问题,并从学分互认与转移机制等方面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中高职教育更好的衔接,满足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学分银行;中高职衔接;学分互认;转移机制

    当前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中高职的衔接中很受欢迎,要将各个教育系统间衔接完善,就要借助学分制银行建立起衔接体制,以此帮助各类学习者在不同的教育机构中接受到知识的承接性,满足人们对知识终身学习的需求和个性化的态度要求。学分银行制以学分为基础,积累学分为它的主要内容,认定学分为它的制度保障,学分的互认和兑换是其运行的依据。因此为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我们需要对于学分银行制在运行中遇到的非标课程学分认定和差异化教学内容的专业课程中的学分转移情况深入研究。

    1基于学分银行建构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问题

    1.1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体制性问题

    第一,我国的中高职教育体系中在教育体制层面存在结构性割裂问题。因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分属于不同的教育部门,中职属职教司主管,高职属高教司主管,职教司与高教司的工作重点与管理要求各不相同,学生只能经过统一考试后进人中高职学校确认学籍身份,并服从于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完成中高职各自的考核要求,方能获得毕业证书。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学籍信息无法轻易变动,学习成果只局限于学籍所在校内认可,无法通过学分累积互认灵活地在不同学校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心仪的毕业证书。第二,我国的中高职学校还存在着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及市属院校和民办院校人为等级划分差异,教育资源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办学质量,不同的学校相同的课程相同的学分却是参次不同的教学质量,必然带来学分在中职与高职中的转换互认。

    1.2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中建構学分银行制的制度性问题

    第一,班级授课制度影响了学分教学制度的正常实施。在很多学校中班级授课制还是教学的主体,班级授课制为学生统一了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学生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跨学科和跨专业选修课的学习。首先是学生们要选修的课程在整体的课程中比重比较低,其次是学生会因此担心学分修不够无法顺利毕业,从而选择容易修够学分的课程,这就违背了学分教学制的初衷。第二,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和学分教学制有冲突。学分教学制要求学校以学生修满学分的时间和学籍为考虑因素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帮助学生获得毕业证书。但中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入学和毕业时间有一定的限制,修满学分需要有更多的教学时长,显然中高职教学现在无法做到这点,有些职业院校虽然通过延长教学时长推动学分教学制的实行,中高职院校学分教学制的实施还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去平衡各个因素的影响。

    1.3中高职教育衔接系体系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操作性问题

    第一,学分银行制要求学生的学习绩效做公平性认证。但是不同的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不同,教学质量好的职业院校对教学质量低的院校的学分认证意向单薄。第二,没有公认的学分互认准则。学分银行制度要求的是学生在学习完本校的课程后,要推出可被其他院校接受的学分认证制度课程,这样学生在转入其他学校时可以保证学分累计制度的实施,这就需要由权威部门牵头建立学分认证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建立非几家中高职院校力所能及。第三,实施学分制教学制的中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课程评估队伍和学分共享建设能力。学分银行的开展需要经过专业的课程评估团队进行本专业或跨专业的课程标准划分,但是建立这些项目耗费的资金非常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1.3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中建构学分银行制的课程建设问题

    第一,学分银行制教学模式需要统一中高职衔接专业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解决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设置,内容交叉重叠,专业实训课程衔接薄弱等问题。第二,选课制度与传统的模式相矛盾,学分银行制可以让学生们自由的选修课程,但高职院校的容积问题会影响学生的选课质量和课程供应量,虽然网络课程的形式颇受欢迎,但是老师讲课的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三,无法解决中高职院校交叉式授课模式下的学分认证问题。深度的融合要求院校对同一个专业建立不同层次的课程,这就造成了成本和收益分配的问题。

    2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建构策略

    2.1树立支持学分银行制中高职教学衔接的理念

    第一,中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们创建良好的学分银行制学习环境,以此激励学生们对专业课的学习及人生的认知,将学分银行制贯彻到学生生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实现自主学习。第二,以学生们在学习中主体性的体现为学分银行制的实施和认定。在素质教育中就有提到,不论是学生还老师都该在生活中做到终身学习,这是对自身道德素养和修为的提升,它既帮助学生丰富了思想上的认知,又帮助他们树立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三,学分银行为学生终身学习作保障。学生需要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自身的提升,学分银行制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前提,但也需要在教学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绩效中建立相关的关联机制,做好学分银行制的落实工作。

    2.2变革支持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第一,教育部门应该对学分银行制深入研究,后续的实施中也该跟进完善它的实施问题。学分获取的唯一途径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绩效,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吸收国内外各大教育机构对学分制银行教学实施的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完善落实学分银行制。第二,学校部门到教育高层领导应该为学分银行制的决策设立专门的研讨小组,打破职位高层限制,这个研讨组主要对学分的注册机认证进行规范,对学分的累计和转换程序进行统一的灵活管理。研讨组可根据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学科工作小组,它们负责各自的学科领域的相关事宜,如学科内的绩效认定准则和转换程序等。第三,建立有关的证书体系,以此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的院系课程存在这差异,评判的标准自然各不相同,建立了成果架构可以让学习实时了解到自己在别的平台上的学习成果。

    2.3完善支持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第一,从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目的出发,以学分银行作为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制度实现的模式,设计某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架构和标准体系的内涵组成,以及以内涵价值为核心清晰、规范、统一、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既尊重学习成果多样性、差异性,又统一考虑学历、非学历、非正规教育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学分银行制的实行需要院校对学生学习的绩效建立一定的制度化评判标准,模块化的课程架构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对小目标的评判,对大目标也有分布规划,便于运用学分银行制对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的管理。第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应该分类建设,教育系统应当为低学历和高学历的层次人群设立不同的课程标准,分析中高职课程间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对连续性的分析可以保证学生对各阶段学习的认知特点,对顺序性的分析保证了学生在选修课之前对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之后通識性课程的学习才能更连贯,对整合性的分析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有效的减少中高职课程重叠现象的发生。

    2.4建立支持学分银行的中高职学分互认与转移机制

    第一,中高职院校可根据本学院的具体隋况对学分转移制定衔接协议,这为学生的转学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同时让学生们不再担心转学后拿不到毕业证的问题,中高职院校在此项目实施前期应该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学生制定便利的转移制度。第二,有学分转移制度的学校应当接受教育部门的资格认定,教育部门对同等质量的中高职院校进行划分,一是保证了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二是让学生在转校择校时有明确的方向,也减少了学分转移中的麻烦,保证了学分银行制对每个学生都公平公正的实施。高级教育部门应当对学分转移事宜有相关的规划设计,确定具体的步骤,保证学分转移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第三,对跨区域性的中高职院校,学分转移制度理应接受转入学校的评定,学分转入时需要召集转入院校学分转入相关管理人员和该校的招生办人员成立相关的学分转移评估小组,对比出本校和转出院校的课程比例,最后做出具体的认定方案。对与学分互认和转移,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提下建立相关的网络平台,保证学生在跨校时还是统一标准的学分存储与累计制度,这样学生的学习认知范围在原有的程度上也更为宽泛了。

    3小结

    学分银行制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高职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为更好地运用学分银行制实现中高职“立交桥”衔接,适应终身教育需要,支持学习终身性、广泛性、多样性,就需要勇于发现在学分银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学分互认和转移中的问题,以便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一步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