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劳动的概念

    关键词 劳动 对象性活动 实践

    作者简介:林思佳,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49一、真正的存在-人的現实生活

    关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时期,当人开始接触、感受自然,乃至思考自然,追问世间万物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支配着万物时开始,哲学的研究便开始了。关于存在,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地位的哲学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例如,爱利亚学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巴门尼德认为只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才是存在,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他认为真实的存在只能靠思想来把握,而现实事物不是思考的对象,因而就没有思考的必要。芝诺深一步阐明其是单一的、不动的存在。恩培多克勒恰恰和他不同,他认为存在非但不是单一的,反而是多元的。德谟克利特的存在是原子,非存在是虚空。高尔吉亚则更彻底的认为就算有物存在我们也认识不了或将其表达出来告诉别人,更不用说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存在的了。柏拉图把理念看成是最真实的存在,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反而是虚假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首先是实体,而实体包含了世间万物。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把神看做是最真实的存在。近代,贝克莱认为能够感知到的才是存在,而黑格尔把存在看做是对绝对观念的规定。现代,西方的存在主义者认为个人的主观存在即存在。可见,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存在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见解,但就以上的关于存在的诸多例子中,不难看出,这些对于存在的表述不是将其看做是意识的存在就是概念和思辨的存在。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存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也就是说真正的存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那么,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什么?这一过程指的又是什么呢?人和自然界的存在共同构成了现实生活本身。而所谓的“现实生活过程”通常被称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也叫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这一革命过程就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的“对象性活动”概念为标志、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进一步表达为实践原则并加以详细阐释的过程” 人就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为其提供居住场所和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的自然界,另一方面,人又通过对自然进行不断的改造以满足新生的需要,从而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不断的形成着自己的历史,同时又以这样一种历史构成着自身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正如上述提到的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又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历史同时又以这一历史构成着自身的存在,而这里所讨论的存在实质上就是指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们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则构成这一现实生活过程的基础。由此可见,马克思把劳动看的是何等的重要。那么什么是劳动呢?二、劳动-人类的存在方式

    正如存在一词一样,劳动问题也经历了不同的解读: 国民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劳动问题看做是一个经济问题,他用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否定和批判了重商主义所主张的财富的源泉是货币和流通。黑格尔把劳动问题看做是哲学问题,并把它看做是实现主客观统一的推动力,是对人的存在的确证,但归根到底,这种劳动只是人的意识,精神的劳动。德国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区分了劳动,工作和行动这三种人类活动,她认为“劳动是与人身体的生物过程相应的活动,身体自发的生长、新陈代谢和最终的衰亡,都要靠劳动产出和输入生命过程的生存必需品。劳动的人之境况就是生命本身。”“劳动不仅确保了个体生存,而且保证了类生命的延续。” 可见,阿伦特把她所谓的“我们身体的劳动”只是当做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除此之外的其他活动,似乎就与此没什么关系了。而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的本质活动,这种活动是自由的,自愿的,它还是人们能够存在的方式,人的历史就是劳动造就的。劳动问题不仅是他切入和批判国民经济学要害的关键点,也是他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可见,劳动概念的重要地位。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展开了对国民经济学劳动概念的分析与批判,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初步阐述了劳动的概念。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对工资进行了分析,并尖锐的指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也就是说资本家的心情的好坏程度,情绪的高低涨幅就决定了你工资的多与少。而多劳和少劳的结果是一样的,资本家盈利的多可能工人的工资就会高一些或者不变,但资本家生意惨淡时,工人的工资势必会是减少的。马克思通过分析在社会可能存在的三种状态下,即社会财富衰落期,社会财富增长期,社会财富完满期工人的处境如何,并发现无论在那种状态下,工人都是最受压迫, 最受苦的那一部分,因而对于马克思来说这种条件下的劳动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并指出“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 而不是作为人的第一需要而存在着。那么,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他把劳动称为实践的人的活动。人有意识的依靠实践活动来改造着对象世界,改造着无机界,这与动物不同,动物不像人一样,它所生产的是维持生命的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它的“直接需要”,而人是全面的生产,人不仅生产着“直接需要”,还懂得按照各自不同的审美来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正是由于这一点,动物才之为动物,人才之为人。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是实践着的人,而且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换句话说,他的生活就是他自己的对象,也正是因为此,他才是在进行着自由的活动,而这恰恰是他的类本质的体现。正是通过这一对象性活动即劳动来确证着人这种类存在物的存在,所以我们说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活动便是劳动。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劳动的最初表述

    劳动的最初表述是“对象性活动”,在上面提到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也就是说,人自己的类生活,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整个自然界都是通过劳动来生产出来的。并且,通过对象的存在来证明自身的存在。这都是靠劳动来完成的。所以,劳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开篇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是感性的,实践的,是对象性的活动,而人的“感性对象性的存在”是现实的事物。马克思认为环境被人所创造和改变,而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人和环境的改变。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劳动二字只字未提,但通篇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条论述,却11次谈到了“实践”二字,可见,马克思并没有把劳动放在一边置之不理,反而是把劳动,这个对象性活动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将其表达为实践。从对实践的出现频次中便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的重视。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便是实践,而这一实践原则恰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础。不仅如此,更进一步讲,既然新唯物主义的使命是改变世界,也就是说这种改变首先是作为其立脚点的人类社会的改变,那么人们的实践活动便是促使这一改变的推动力,换句话说,人的社会,人的历史的发展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向前推进的。在马克思把劳动表述为“对象性活动”,“实践”含等含义后,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实践原则做了更进一步阐述。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首个前提。这种个人的存在因为能够生产自身的生活资料而与动物相区别。也就是说,人和动物不同,他不像鱼会游,鸟会飞,人要想活下来,首先必须要进行劳动,填饱自己的肚子。 所以马克思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资料本身” 正如在上面谈到过的,物质资料生产劳动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基础,人们通过生产,不断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当新的欲望和要求萌生时又推动着生产的向前发展。 随着人们从事的实践活动,进行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和频繁的交往活动,思想、观念、社会关系,政治关系也随之产生,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的日益先进,都无不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向前演进,并世代延续。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处于当前时代的人们都在继承和使用它以前各代所遗留下来的物品、技术和生产力,也正由于此,每一代不仅在全新的环境下做着从上一代乃至以前的各代那里所继承下来的活动,而且又通过发展了的活动来改变和发展的旧环境。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就是人类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四、总结

    劳动是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所使用的基础性概念,也是其理论的入手处。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来源是其鲜明的观点。而马克思则尖锐的抓住了这座大厦的根基,即劳动。并沿着这一根基展开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人能生存于世首需的是劳动,通过劳动来满足人的生存之需,然后再通过劳动改造生存于世的环境,即世界,以此来为人们创造出更好的生存条件。所以马克思所论述的劳动既不是国民经济学所认为的是财富的来源且是唯一的来源,也不是维持生命之需的手段,而是他后来在论述共产主义时所阐述的——人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将劳动提升到人的类本质的地位和高度,并把劳动看作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推动力,劳动创造了历史。马克思不仅赋予了劳动的承担者——人以主体地位,还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这一存在论上关注了社会现实问题。最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了成熟。

    注释:

    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第43页,第67页,第98页第138页,第152页,第155页,第159页.

    王文臣.论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