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德育策略引领农村初中学生成长

    周峰

    摘要:积极德育策略是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农村初中德育管理中运用积极德育策略,有利于初中学生培养良好的品格,激发内在的发展潜能,形成阳光的性格,将真善美的种子种在自己道德的土壤中。

    关键词:积极德育?农村初中?健康成长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教育模式认为:德育工作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教师还应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等,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农村初中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中,对于提升农村初中德育工作质量,发展农村初中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德育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积极德育是立德树人指导思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建立在积极心理学和德育研究基础之上的积极德育,既是对德育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又是德育实践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创新。具体而言,积极德育就是学校德育管理者或班主任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发展为目标,以积极干预为手段,将学校的德育内容、过程和活动与学生的积极发展、健康成长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运用积极德育策略开展德育工作,能激发学生的生活愿景和学习欲望,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促使其将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自己道德的土壤里。

    三、积极德育策略在农村初中班集体中的运用

    在我国,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矛盾尤其突出。很多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的学校外籍学生已占到本校学生相当的比例。农村学生总体上思想淳朴,但其中有思想、行为等偏差的学生也比以往明显增多。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低下,这对学校的全面育人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一)以积极心理学效应育人

    1.阶梯效应

    学生刚上初中,班级创建不久,为在短时间内取得班级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我们通常采用立班规、定班纪等方式来组织班级管理,尽管效果明显,但我发现,班规也有其弊端。比如依然有个别学生对班规不敏感,有的在班规管理中要“小花招”、打“擦边球”,还有的在班规管理之后表现竟然不如从前。经长期观察,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班规的约束曾经“怀恨在心”,所以至今“心有余悸”;有些学生认为班规太多束缚了成长;还有些学生虽遵守班规,但并非心甘情愿。我便结合学生实际,给学生在执行班规时一个选择的机会、一个弹性的空间和一个超越的机会。一个选择的机会就是对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特殊处理,比如迟到可以酌情允许,因为生命安全超过一切;一个弹性的空间意味着学生可以分步达到班规要求,阶梯状地完成班规愿景,而不是一步到位,体现个体差异和人文关怀;一个超越的机会意味着学生不能仅仅守住班规底线,还要始终以最佳的尺度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学习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规定让班规以阶梯状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执行班规时多了支架和台阶,有了自我路径的选择,体现了从“我被他管”的他律向“我要管我”的自律的完美转变。

    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六阶段”理论,即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正是阶梯效应的体现。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欣赏到自己成长和发展的轨迹,看到自己发展的“慢镜头”,从心里真正悦纳一个正在积极向上成长的自我,这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最大源动力。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是,给每个学生不同的支点,让他们都有能力或只要努力就有能力达到阶段性目标。

    2.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值往往能对学生的预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人的一切都是抱着期望产生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产生对未来的期望,从而成为一个积极的追梦者和建设者。开学初,我让学生将学习期望值写在明信片上,如期望能达到何种学习水平、期望以谁为学习标杆、期望谁能帮助自己等,并制作精美边框,贴在黑板两边的学生视线区里,作为对学生的一种无声的期望和鞭策,“此时无声胜有声”,长期坚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期望,我们不能仅仅“耳闻之”,还要“目视之”,才能最终“足践之”。同样地,农村学生内心也有期望,教师要用期望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让自己的殷切期望成为学生读书、做人、成长的座右铭。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能。

    不断前行的勇气,克服困难的决心,一颗向上的心,这一切都需要期望保驾护航。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只有怀着教师的期望上路,农村初中生内心的自信、自尊才能张翅扬帆,并沿着期望的地平线“渐行渐近”。

    (二)以学生内在发展潜能成人

    1.激发自我“正能量”

    学生林××家在农村,初一时差点辍学。他是我们班的一个特殊学生,腿脚有些许残疾。虽然如此,他在其他方面表现却异常突出,且对自我要求严格,是个完美主义者,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有一次,巨大的压力让他在某次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他找到我时,已身心疲惫。我没多说,只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站在井边的人不停地說话。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而另一只青蛙以为那个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听完故事,他使劲地点了点头。临走时,他绽开了久违的笑容,小跳着离开了,而我也是第一次发现他的腿脚竟然也可以跳着行走,而且比以往更有力量。

    其实,他人怎么说、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树立信心,如何积极面对、拯救当下的自我。在此目的驱动下,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本我的积极力量,不让外界的消极因素干扰了自我内在力量的发挥。即便遇到困难,也要化难为易,“化利空为利好”,化困境为力量,将所有的困难变成自己突围的垫脚石。农村初中有些学生家境较为贫寒,曾经历过些许挫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激励,将各种外界因素转化为自我的积极力量,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乐观、向上之人。内心足够强大,才能看到成功的希望,才能拥有积极的人生。当然,作为农村初中的德育管理者,我们更要经常鼓励,时常赞赏,不断表扬,切忌歧视和奚落,做挖掘初中生积极能量的重要他人。

    2.借力成长“报喜单”

    初二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军训是实践活动的必备内容,学生一下子从“小皇帝”生活过渡到军营生活,不适、阵痛偶尔发生。如何让军训既收到锻炼效果,又能让学生享受、体会军营生活的快乐呢?我便以网络为纽带,每天给学生记下点点滴滴,或拍照,或录微视频,或录音,并以“报喜单”的形式将这些记录发给家长,为学生和家长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的飒爽英姿、威武之身让父母喜笑颜开,尽管这些“报喜单”只是学生军营生活的普通截面,但它们给孩子的成长、家长的付出都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而父母的赞叹也给学生的军营生活注入了浓浓的温暖和力量。

    “天生我材必有用”,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都是上帝的宠儿。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做海边细心漫步的“拾贝者”,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将一个个贝壳收藏起来,小心擦拭他们,耐心抚摸他们,寻绎他们的光泽,让他们从自我的成长之路上发现重重“大礼包”,为积极人生沉淀出足够的自信和力量。

    四、结语

    总之,在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创新德育管理模式,运用积极德育策略,提升德育实效,把农村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做农村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呵护者和守望者。

    参考文献:

    [1]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

    [2]张涛.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用好班规 实践积极德育[J]?. 考试周刊,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