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涵

    彭列汉 黄金来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下,随着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五大发展理念的相继提出,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再一次引起理论界的强烈关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基于“现实的个人”提出的,由于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殊的时期,因而“现实的个人”也就具有了公民性与人民性二重性,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自由、全面及发展也要体现公民性与人民性的特点。处理好了这个问题,不仅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1-0081-04

    当下,随着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五大发展理念的陆续提出,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再一次引起理论界的强烈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也在社会上刮起了“思想的飓风”。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为人类社会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图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西方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到了东方的中国会水土不服。还有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根本不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当下我国所处的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是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面貌,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南。

    一、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主义的落脚点和归宿是“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离群索居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关于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成熟的规定。考察当下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现实的个人”的身份是二重性的,合公民性与人民性于一身。而公民与人民表征的社会关系则是不同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民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反映的是法律关系,拥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是民主社会的产物;而人民则是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反映的是政治关系,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属于人民范畴的则必属于公民的范畴,属于公民范畴的却不一定属于人民范畴,换句话说,公民概念的外延大于人民概念的外延。弄清现实的个人的身份的二重性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的时期,正处于“消灭了资本主义又利用资本主义”的时期,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因而使得现实的个人正处于主体意识增长时期、个性意识凸显时期、权利意识唤醒时期,即现实的个人正处于公民意识觉醒时期。同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是要靠人民群众来完成的。现实的个人身份二重性的关系,既使得他可以以公民的身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使得他可以以人民的身份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如果无视他的身份的二重性关系问题,那么就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P.277)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是合公民性与人民性于一体的现实的个人。

    二、自由的界定

    自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对对象化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及客体的人)关系的一个范畴,核心在于现实的人对必然的认识及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改造,质言之,作为现实的个人摆脱和超越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限制与束缚,实现自在的自为的自主的发展。实际上,人们关于自由的观念及对这种观念的实现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变过程。没有固定的静态的绝对自由,自由一直处于运动的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自由的理解不同,不同阶层的人对自由的理解不同。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自由,为实现自由而奋斗不止的历史。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摆脱了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实现了政治上及经济上的相对自由,主体身份被确认,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这是资本主义的一大进步。同时,资本主义也制造了绝对的贫困,使得现实的个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控制,即被资本、商品、货币等外在的独立于人的力量所桎梏与束缚,从而走上了一条与人的自由天性相背离的异化的道路。但是对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说,我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由封建社会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而且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就使得对自由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范式。有的人认为,自由就是摆脱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能站起来做人。有的人认为,自由就是享有参与国家社会治理的政治权利。有的人认为,自由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于是泛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以自由为名义的学说如潮水般涌来,企图凌驾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之上。我们不能忘记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更不能忘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给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冲击与破坏,但是我们更不能谈自由色变。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自由的问题事关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由确认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一方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伟大功绩的肯定,因为不管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摆脱被奴役的状态,实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是对现阶段新形势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回应,我们不是不要自由,而是要合法的合理的自由。新形势下,现实的个人的身份是二重性的,因而自由的特点也主要是二重性的,也就是说自由要凸显公民性与人民性这两个特点。公民性自由指的是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人所享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安全权、财产权等权利不被非法掠夺与剥削,也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私人性权利得到法律的保障与认可。人民性自由指的是作为政治意义上的人所享有的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等权利,也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公共性权利不被非法褫夺。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长期性的,是处在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弥补我国的短处时期,因而对现实的个人的公民性自由的承认与保障也是合情合理的,同时也是为了激发现实的个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自由是人民性的自由,一切牺牲人民利益的自由都是与社会主义的目的背道而驰的。人民性自由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公平正义。过去,我们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现实的人谋取人民性自由。现在我们实现中国梦也是为了现实的个人能享有更高层次的人民性自由。公民性自由与人民性自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为前提。没有公民性自由,人民性自由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人民性自由,公民性自由就成了无本之木。我们既要保障现实的个人的公民性自由,又要维护他的人民性自由。

    三、全面的内涵

    全面指的是现实的个人在社会关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与自身个性等诸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2](P.89)马克思对此作了作了比较形象的表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P.123)如果说马克思的这个表述比较模糊比较笼统的话,那么列宁对这个问题则更为具体化一些,他认为全面的人是“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具体来讲现实的个人的全面性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1.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在马克思那里,现实的个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历史地动态地发展着的,因而人的全面性也是动态地历史地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关系,因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全面性。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圈子里去。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有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不能用封建的或者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来代替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如果这样做了,我们便开了历史的倒车。当下,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因而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关系不免会集封建性、资本性与社会主义性于一身,对此,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因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4](P.71)承认这个事实并不等于固守这个事实,因此我们要抛弃现实的个人社会关系的封建性,认可资本性,高扬社会主义性。换句话说,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关系的社会主义性居于主导地位,资本性居于辅助地位,封建性没有地位。

    2.综合素质的全面性。素质主要指人的整体质量和综合品质,它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也就是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素质。[5](P.9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P.35),则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性的最好注解。

    3.个人能力的全面性。这里的个人能力主要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他们是现实的个人的劳动能力的根本性标志。现实的个人的能力的全面性越高,那么他获得的自由度就越高,他的发展也就越全面,也就更自由。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就是在为现实的个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自身个性的全面性。这里的自身个性主要指个性自由,内容包括政治自由、经济自由、文化自由等。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发展,因而,现实的人的个性自由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由于还没有摆脱自然的控制,因而其个性自由很难说是全面的。进入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人们所要追求的个性自由也不过是摆脱人身依附关系而已。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得现实的人的个性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那也只不过是个性自由的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人民作了社会的主人,解决了政治自由的问题,但是经济自由和文化自由又提上了日程。由于我国所处的社会阶段的独特性,导致了个性自由的全面性也呈现出特殊性。一方面,广大民众都有参政议政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经济上的公平,同时,他们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要正视这种特殊性,有步骤地创造条件使现实的人的个性自由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发展。

    四、发展的意蕴

    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指的是事物在本质上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特别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从低级向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运动。现实的个人的发展既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外在驱动,也受人的发展着的本质的内在驱动。因为现实的个人既是社会的剧作者,又是社会的剧中人。现实的个人的这种双重性角色规定了社会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同时,现实的个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要与自然界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绝对不能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中,也绝对不能陷入两极分化的沼泽中。我国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来,对人的发展问题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阐释社会主义时中指出消除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又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不可一条腿走路,这模糊地表达了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不仅仅只停留在肚子吃饱的层次上,还要把脑袋丰富起来。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提出了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7](P.179)还指出人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8](P.38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则明确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把人的发展放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标志着我们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的认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则是对“以人为本”更具体更深层次的解读。过去三十多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江河污染、PM2.5、水土流失等则是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没有绿水青山,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依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则是为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购买环境保险。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稳定就难以维系,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则就无从保障。追求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则是为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购买“社会保险”。

    五、马克思主义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当前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与时俱进,只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僵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9](248—249)。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神圣化是严重违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活的灵魂的。因而,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分别根据自己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移世变,到今天距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已经有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马克思主义当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与我国现在的国情相比是有明显的出入的。如果我们固守当初的构想,那就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客观规律。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式的错误曾经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依据时代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做出适合自己时代要求的解读,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好的方式。

    其二,是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武器,我们在实践中难免会犯错误。历史一再表明,谁拥有了先进的理论,谁就能在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一百六十多年前,欧洲的无产阶级运动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一直处于失败的状态中,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毛泽东思想诞生之前一直遭受挫折,自从有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南,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也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在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进行理论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其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现实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由纳入到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中,意味着我们对价值观的整体认识上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如何解读自由则是关心着人心背向的重大问题。我们的自由不是封建意义上的自由,也不是完全资本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而是合公民性与人民性于一体的自由。公民性自由意味着我们有限度地承认现阶段的自由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人民性自由意味着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人民主体的地位。一句话,现阶段的自由是人民性居于主导地位的带有一定的公民性色彩的自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让我们更加清楚了发展的内涵、全面性与方向,然而如何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问题则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也是为了法律意义上的公民,一句话,是为了现实的个人。但是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我们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倡导者与推动者。相反,我们所要达到的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得益彰的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的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8]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秦 超]